“關公戰秦瓊”不能再演了
http://www.caoliu14.com?2010-01-18 11: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看到這些,不禁想起了“關公戰秦瓊”那段相聲。
侯寶林說的這段相聲,講的是一個戲班到當年山東軍閥韓復榘家里唱堂會,韓復榘的老爸不懂戲,亂點鴛鴦譜,非讓戲班唱“關公戰秦瓊”。哪有那么一出啊?領班很為難但又無奈,他說,不唱,人家就不管飯,還要把咱們關起來。最后幾個人湊了湊對付了一場了事。這段相聲諷刺了韓復榘老爸的無知與霸道,也道出了藝人讓出錢人牽著鼻子走的可悲境況。
相聲里說的是“不演關公戰秦瓊,不管飯還不讓走”;眼下導演虎子是“出品方一再要求我節約成本”,最后形成了被觀眾批評為的“制作粗糙”。兩者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但實質卻是一個——藝術受出品方(出錢人)的制約,唯他們的意愿是從。
面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這樣做對嗎?
藝術作品特別是電影,需要資金的支持;出品方的一些意見也要聽取,這一點人們都理解。但由此決不能得出結論說,因出品方的原因就降低作品的質量。舉凡有藝術追求的藝術家,都是認真遵循藝術特有的規律從事創作。他們不會一味受出品方的牽制,更不會因其要求而降低作品的質量。這是一個藝術家的良心所在,也是一個藝術家的應盡之責。
然令人遺憾的是,那種受牽制而使質量下降的事情時有所聞,觀眾對此很不滿意,這一點應引起藝術家們的注意與警醒。俗話說,有多少錢辦多大的事。拍電影也是如此,如果資金不到位或不足,那就干脆不啟動,怎么能先干起來再說呢?拍電影怕就怕拍到一定時候資金不足或斷鏈。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寧可不拍,也不能遷就、更不能湊合。要知道,對一個導演來說,作品就是自己的名聲。勞累了那么長時間,最后鬧個不好的名聲,何苦來著呢!(劉國昌)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