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慈善行為,我擔心自己會迷失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近日,楊瀾在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慈善晚會上的這段獨白,勾起人聯翩的浮想。慈善是人性的生動體現。人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動物,在于人有慈愛之心。慈愛是人的崇高精神之一,它自愿、無償地把財物或勞動贈送他人、支援他人,使他人享受愛心與關懷。“人有急難,傾財救之”,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漢初開國名將韓信時,沒有忘記提及節衣縮食幫助韓信度過窘境的無名漂母。慈善的傳統代代相傳,散發出永恒的溫暖之光。
慈善是純潔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以高尚的道德義務為基礎,追求多做好事、樂善好施,不摻雜功利性目的。眾所周知,權利與義務相對應,道德義務卻是與不謀求個人權利或報償相對應的。真正的慈善者追求的是精神的圣潔、奉獻的愉悅。有人說:“賺錢是為了生活更美好,捐贈是為了生活更有意義。”因此,許多慈善者隱姓埋名、不求回報、默默行善、不為人知……
慈善是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它可以作為市場分配、政府分配的有益補充,緩解和調節貧富差距,減少社會矛盾,增強社會凝聚力。慈善,客觀上是在為國分憂、為民奉獻,是在幫助黨和政府共同推進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主體的民生事業,已成為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純粹追求利潤的“經濟人”,到有責任感的“社會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慈善事業。2009中國慈善排行榜入榜慈善家有121位,共計捐贈18億元;入榜慈善企業899家,捐贈款物價值達100多億元。
慈善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道德追求,是社會文明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大連曾兩度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在大連,有濃郁的慈善文化氛圍、動人的慈善典型、成效顯著的救助活動。在2008年支援汶川地震災區的活動中,大連捐款達到6.7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在前列,充分彰顯了城市品格。
善與惡,是人性中一對矛盾的存在。古人云:“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抑惡揚善,善愈多,惡愈少,社會的陽光愈燦爛,生活的花朵愈鮮艷。
人類需要慈善,世間需要慈善。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人道主義事業,是充滿愛心、充滿激情的事業。慈善事業又是人人可為、人人可做的平凡的事業。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成為美好的人間。(楊成林)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082009年“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正式啟動
- 2010-01-06虎溪社區黨委:成立“慈善基金會”
- 2009-12-30晉江市舉行第七個“晉江慈善日”活動
- 2009-12-25泉州市慈善總會 資助19所農村小學“愛心圖書室”
- 2009-12-24上杭縣慈善總會泮境分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