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總對貧弱者設置種種苛刻限制,卻對富有者抱以“優先心理”,如此強烈的對比更加彰顯出“贏者通吃”的殘酷法則,難免遭受非議。
即便見慣了不少地方給低保戶和保障房設置的種種苛刻限制,但比起“禁用手機”、“禁養寵物”的舊規,“吐7次口香糖就沒收保障房”的新規顯然更勝一籌。廣州正在征求社會意見的《保障性住房小區管理扣分辦法》,除了規定“擅自將保障房轉讓、轉租、出借、調換、改建、連續空置的”將收回外,還規定了29種扣分行為,最引人注目的是“亂吐口香糖扣3分”,這意味著吐7次就會丟房子。新規中的“驚人之舉”引來紛紛議論:為什么總對貧弱者如此苛刻?
亂吐口香糖應該受罰,但硬要和福利保障掛鉤,動輒沒收保障房——如此苛刻處罰,恐怕除了讓人感覺到某些握有規則制定權力的決策者,把對貧弱者的保障和救助當成施舍和恩賜,似乎很難想出還有更好的解釋。
向貧弱者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或恩賜,而是責任和義務。住房保障,是政府對社會上買不起商品房的人提供居所的救助,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決定民眾能否享受住房保障的,是他們的實際收入水平等硬條件,只要是買不起房、租不起房的低收入者,都是政府保障的目標。動輒拿“吐口香糖就收房”,充其量就是某些不解民生、不明責任的決策者的施舍意識在隱隱作怪。與其大費周章地搜集吐口香糖的次數和證據,不如節省精力以防止出現“開寶馬的住上保障房”的畸象。
與一些地方總對貧弱者抱以“施舍心理”相應的是,一些地方卻對富有者抱以親媚。比如重慶同時傳來的“捐款500萬元就可免費上重點中小學”。重慶市最新成立的教育發展基金會高調宣布,將接收和管理社會各界對重慶市教育發展的捐贈,用于資助貧困學生、輔助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薄弱學校的發展等,規定向基金會捐款500萬元以上者,子女或直系親屬可免費就讀市直屬中小學。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