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自明代開始由盛轉衰,當時據統治地位的、專門研究心性的理學要負重要責任。所以,明末出現了一批清醒的學者,主張搞學問要有助于國家社會,提倡經世致用。他們嘲笑理學家們是一些“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廢物簍子。但在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拋棄了專門談心性神學的經院哲學,轉而研究實用的學問,科學研究蔚然成風,才有了后來的崛起,對于我們來說,也才有了后來的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有人說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提它干嘛,現在誰還會打上門來?不然。全球化時代的本質是全球合作加全球競爭。當今世界是一個列國紛爭的時代,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優勝劣汰的挑戰比任何時候都現實。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世界畢竟還沒有大同,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獨立的核算單位,本單位的強弱、貧富、盛衰關乎單位內每一個成員的福祉甚至身家性命。不要聽西方人譴責民族主義,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奉行民族主義,都在謀求本國、本民族的利益。美國人在形勢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大力倡導自由貿易,當自由貿易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就搞貿易保護主義,這不是民族主義又是什么呢?現在,國人都在期盼中華民族的崛起,為什么?不僅僅是光榮、解氣,其中有重大利益在。常在國門外走動的人都有深切的體會,崛起意味著在世界上占據有利的競爭位置,意味著國家的競爭力,意味著國力的增強,意味著我們這個核算單位的財富,也自然意味著中國人的幸福、體面和尊嚴。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調動一切因素為崛起這個民族目標服務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且不說國家的競爭力可能帶來的利益,如果不迅速壯大起來,連固有的利益都可能丟掉。新疆有分裂勢力,西藏有分裂勢力,臺灣也有分裂勢力。此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都覬覦著我國南海一部分領土。在所有這些勢力的背后,都有美國和歐洲大國的影子。印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和中國較勁,背后也是利益爭奪。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這些合法利益能保住嗎?我們有什么理由“袖手談心性”呢?
為我們這個核算單位的利益計,弘揚傳統文化應該為現代化服務,為民族振興服務。傳統文化應該是用的,不是玩的。服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改造我們的文化,為國家的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另一個是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就是增強軟勢力。其背后也蘊藏著巨大的物質利益。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05遵化中小學生學《弟子規》弘揚傳統文化
- 2009-12-11天津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啟動“國學進校園活動”
- 2009-11-26在傳承中創新傳統文化
- 2009-11-25從高校校訓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2009-11-25彰顯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