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可以沒才,可以沒錢,但是不可以沒責任感。”2009年12月31日晚10時許,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專業二○○七級(1)班學生楊濟源他與兩位同學外出時遭竊。在奮勇追上小偷并與之搏斗時,被持刀小偷刺中要害部位,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但他那句在校園網上寫下的留言,撥動著人們的心弦,成為青年間互勉的名言(1月2日《浙江日報》)。
大多時候公眾都在擔心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嬌氣”與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楊濟源的死,除了留給親人無盡的傷痛之外,再次呼喚社會的責任感。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誠然,在責任面前不必討價還價,不管有沒有才和錢,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楊濟源的勇氣和社會責任感,撼動了校內外無數人的心,人們在悼念英雄時也在叩問自己:“如果換成我,敢不敢站出來”?毋庸諱言,這些年,見義勇為日益成為社會“稀缺產品”,社會頻頻上演歹徒光天化日之下持刀搶劫無人相幫,公交車上歹徒公然強奸少女、一車乘客事不關己的“人間悲劇”。
就此,輿論往往抱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別說被偷時不知道,沒有抓住小偷,就是抓住了又能如何?把他們扭送到派出所,也就是被拘留幾天,現有法律法規對小偷的確過于仁慈,而派出所的一些民警對小偷也無可奈何。很少有輿論對見義勇為精神和壯舉為何日益“稀缺”作制度層面的深刻剖析,并力主修復并堵死制度的殘缺。
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與死、利與義的抉擇,這些勇于擔當的年青一代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后者,以青春的鮮血和生命詮釋自己對“責任”兩字的理解,以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撼動無數人的心。
我們有理由堅信,有希望的“80后”、“90后”、敢于擔當的“80后”、“90后”,值得托付中國未來的“80后”、“90后” ,他們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大家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而不敢去做正義的事情,邪不壓正,正義永遠是社會的主流。(霍慶濤)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07見義勇為犧牲大學生楊濟源獲“浙江青年五四獎章”
- 2010-01-04學生英雄在天堂回眸——追記浙江工業大學學生楊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