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文明辦組織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12月“中國好人榜”于日前揭曉,福建省明溪縣初二學生柴建英入圍“孝老愛親好人”,而其父親柴裕財則在2008年榮登6月“中國孝老愛親好人榜”。父女同登“中國好人榜”在當地傳為佳話。
柴家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父親柴裕財1960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孝敬父母。長大后,他走南闖北當挑山工、干基建活、收廢品、擺地攤,攢血汗錢接濟家里。1989年在瑞金市農貿市場擺攤時,救起落水的殘疾孤寡老婦人范玉英,并認其為義母,負起贍養的義務。1990年,他到明溪謀生,范老太跟隨而來。2005年范老太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柴裕財責任更重了,一邊要不停地打工干活維持生活,一邊要細心地照料殘疾的義母,讓她老有所養、所醫、所樂地安度晚年。
1994年夏天的一個早晨,柴裕財發現地上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女棄嬰,便將其抱養起來,取名柴建英。小建英體弱多病,柴裕財既當爹又當娘,為了減輕義母的勞累,夜晚就陪伴小建英睡覺,小建英餓了,就喂幾口米糊;尿床了,就爬起來更換;發燒感冒了,他就自測體溫,購買藥物治療。晚上有時起床好幾次,累得他精疲力盡也毫無怨言,天一亮,把家務事安排清楚,照樣出門干活。眼看小建英一天天長大,送她上學,他感到無比欣慰。親人說他傻,笑他呆;有的朋友替他牽線,勸他娶妻成家,他婉言謝絕。18年來,靠著撿廢品、打短工微薄的收入,他用瘦弱的身軀擎起愛的大樹,支撐著這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家庭。
小建英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的懂事了,她知道這個家爸爸最辛苦,所以特別的體貼孝順爸爸,2005年,奶奶雙目失明,不久又因不慎摔倒,躺在床上,已上小學的建英主動對爸爸說:“爸爸,現在奶奶由我照顧吧,你在外面已經很辛苦了,家里的活我都做得過來。”從此,小小年紀的她承擔起了買菜、洗衣、煮飯、伺候奶奶的重擔。在奶奶躺在床上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建英幫助奶奶喂飯、擦身、處理大小便。如今奶奶稍稍能下地走動了,可是,每次洗澡,建英還是不放心,她都要幫助奶奶洗。奶奶因為年齡大了,經常發些脾氣,可是建英從不跟奶奶爭辯,等奶奶氣消了,再想方設法逗奶奶開心。奶奶因為身體的原因,經常在深夜里哭泣,老柴怕影響陪奶奶睡覺的建英第二天無法上課,勸建英獨自睡,可是建英對爸爸說:“我還是陪奶奶睡吧,她要是哭傷心了,我還可以逗她開心啊”。
建英在班上有許多朋友,大家知道她生活貧困,有時會將家里好吃的帶給她。可她總舍不得吃,每次都兜回去給父親嘗,而父親也總是先拿去孝敬奶奶。如今,堅強的建英被生活鍛煉成里里外外一把手,比同年的孩子更加懂事,5年級起,她開始利用假期到西餐店打工。每逢爸爸或者奶奶生病時,她都主動騎著自行車帶他們去看病。
從小學一年級起,建英一直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樂于助人,各科成績名列班上前茅。為了幫助班里的學習困難生,她自行組織優秀同學開展結對子幫扶,她還常常利用班會、早讀時間與同學們溝通、談心,家長們儼然將她當做了“班主任第二”。建英年年都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2006年獲得縣軟筆書法及英語書法比賽“二等獎”,2007年獲縣作文競賽一等獎,兩度被評為三明市“三好學生”。
百善孝為先,父女倆的感人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品質,展示了新時期孝道文化的時代特征,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父親柴裕財當選為2008年感動福建十大人物、2009年獲福建省首屆道德模范提名獎和三明市首屆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女兒柴建英2009年獲三明市首屆“陽光少年”榮譽稱號。(王曙欣)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8-10-16廣西河池市開展"弘揚孝道?構建和諧"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 2008-01-28精神贍養案頻發:呼喚東方文明古國的孝道回歸
- 2008-01-28呼喚東方文明古國的孝道回歸
- 2008-01-21海外華人傳承傳統道德 美國華裔名人重“孝道”
- 2008-01-21李寶庫委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