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文津圖書獎到今年已經五周年了。逢五逢十是大慶,是應該大大慶祝一番的。
為學術津梁,做文化使者,作為圖書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國家圖書館通過文津圖書獎在寫書人、出書人、讀書人這三者之間建立了聯系的紐帶,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實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每年都企盼著文津圖書獎的選評活動。一則是提前好幾個月,國圖就派人送來了一大箱初評選出來的50來種圖書,讓我每天晚上都有一頓豐盛的精神夜宵,倘佯在書海里的感覺是何等的美妙!二則是參加終評會議,可以同國圖的館長和各位評委一起交流切磋,討論甚至爭論對參選書籍的看法,這大大提高了我讀書的品位!三則是出席頒獎典禮,與那些熟悉的或者初次謀面的獲獎書籍的作者和出版人濟濟一堂,交談中獲益匪淺,甚至可以說是凈化了心靈!
但是,文津獎的好戲不僅是如前所述在我們評委評獎期間的三部曲,它的前戲和余音也很精彩。初評出來的50種圖書是從出版社和作者自薦、讀者與專家推薦的成百上千種作品中,綜合了網上讀者投票取向,由資深圖書館界的專家和有影響的媒體書評記者甄選出來的。至于頒獎后的讀書沙龍活動和讀者的熱情借閱,更是余音繚繞,不絕于耳。
文津圖書獎每年產生10種獲獎圖書,30種推薦圖書,其中翻譯作品不超過1/3,自然科學類的書籍不少于1/3,這就鼓勵了原創性的作品,同時也鼓勵了科學普及的作品,重視提高公眾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獲獎圖書和推薦圖書,既有大部頭的名家名著,也有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小品”,嚴肅的,活潑的,亦莊亦諧,老少咸宜。例如,本次評選出來的獲獎圖書,既有以全球史觀把全球化歷史化、歷史學全球化的《簡明新全球史》和酌古斟今的編年體《科學的旅程》,又有聆聽季羨林娓娓道來的《風風雨雨一百年》和將文與畫巧配姻緣的《吳冠中畫作誕生記》;既有嚴肅的《交鋒三十年:改革開放四次大爭論親歷記》和《小趨勢:決定未來大變革的潛藏力量》,又有自成一格的《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和《親愛的安德烈》;既有政論文式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于西方》,又有詼諧的《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居然把視覺、聽覺和味覺聯系在一起,極富趣味性和吸引力,這不禁使我想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的一句名言:“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英國化學家波特則說過:“五歲的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因為好奇、好問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天性,而這也正是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只有好奇,對未知世界抱有驚訝的態度,才能有所發現;只有好問,對未知事物充滿探究的激情,才能有所發明。文津圖書獎五歲了,他也是天生的科學家。他也好奇,尋覓世上的好書;他也好問,這些好書好在哪里?于是搜集,選評,審讀,討論,得出結果,寫出評語,推薦介紹,力圖影響社會。
慶祝文津圖書獎五周年,讓我們大家都來呵護這個五歲的孩子,呵護他的好奇心,呵護他的求知欲,讓他從五歲的孩童,而少年,而青年,用踏踏實實的步子走向結結實實的成年!(王渝生)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