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許“江城好醫生”是在呼喚醫德回歸
http://www.caoliu14.com?2009-12-28 10:05? ?來源:工人日報
我來說兩句
據12月23日《武漢晚報》報道,55歲的武漢市醫生王爭艷被評為“江城好醫生”。從醫25年,她平均單張處方不超過80元,至今還常開兩毛錢的處方。
“裹著一身寒氣騎車到達診所”,“忙到中午12點半,病人稀少,她才敢在微波爐里熱一下中飯——那是家里頭天晚上吃剩的飯菜”,“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 ……平凡中的細節勾勒了一位仁心的醫者。在即將告別工作崗位的時刻,王爭艷收獲了人們如潮水般的贊許與祝福。
王爭艷所以讓公眾為之動容,實乃因為這樣的醫生在今天不多見。現實語境下,醫生頭上的光環漸漸黯淡。對患者的傲慢,信手涂鴉的筆跡,看不懂的處方上寫滿昂貴卻不一定有用的藥品,這是公眾對當下一些醫生的大致印象。一些時候,一些醫生的確扮演了拉升患者看病費用的不光彩角色。高價醫療已成一些百姓不能承受之負重。
對王爭艷的禮贊,更多的是一種呼喚。“王爭艷”不僅成了“恪守醫德”的代名詞,而且寄托了公眾對廉價醫療的熱盼。民心所向,期待王爭艷不只是個體、不只在江城。潛意識里,人人都希望遇到王爭艷這樣的醫生,拿到王爭艷式的處方。這是一個王爭艷這樣的好醫生稀缺的時代,換言之,這是一個公眾呼喚醫德回歸的時代。如今,公眾用對一位好醫生的掌聲與熱捧,對其他醫者的職業操守提出質問。
誠然,高價醫療的關鍵,不盡然是醫德之不存。之前,一些地方醫院的市場化進程失于無度與無序。或許,曾經有N個王爭艷,但已然成為傳說。醫院背負的創收之重,很多時候決定了醫生手中的筆寫不出廉價的處方。
公眾樸素的夢想,無非是呼喚醫德回歸,如王爭艷這般。但醫德之生根發芽,務需合適的體制土壤。但愿獻給王爭艷的如潮掌聲,能給新一輪醫改更多的啟示。(然玉)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相關新聞
- 2009-12-24福建省首個醫德教育基地廈門揭牌
- 2009-09-14她,愛崗敬業、醫德高尚
- 2008-10-30洛江區出臺醫德考評新規
- 2008-09-11漳浦衛生系統召開醫德醫風集中教育動員會
- 2008-01-21中國將建立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