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因為網絡媒體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受到了人們的高度信任。遇到了現實難題,不少群眾都愿意求助網絡,比如“天價煙事件”、“鄧玉嬌案”等。“審視2009年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在群眾中產生重大反響、形成廣泛議論、帶來深度思考的熱點和熱門話題,大多是通過網絡流傳開來的”。人們將網絡當作“公平新銳”,是很有道理的。
可“網絡黑社會”的新聞卻又讓我們感到莫名的悲傷,這個圣潔的輿論平臺成了牟取黑利的工具,網絡的虛擬性成了詆毀、誹謗的天然優勢,人們對互聯網的信任受到了愚弄和欺騙,人們的公平追求受到了嘲弄。
互聯網發展初期,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網絡價值少序,一些唯利是圖的“網絡打手”把持網絡輿論方向,扭曲公眾意志,加劇網絡形象的痞化,對網絡公共領地帶來形象污染。“有奶就是娘,給錢咱就干”,不惜將最起碼的社會規則和從業底線扔到一邊,為無恥者大唱贊歌,只能將網絡經濟引向“矮化”。
不要用所謂的價值多元化和話語權張揚為網絡公關說情,社會需要價值多元和爭鳴,但這種爭鳴、張揚是建立在維護公序良俗和維護法律尊嚴的底線之上的有益商榷,而不是毫無立場,為不良分子充當“網絡打手”、“網絡爪牙”。否則,這就是對傳統道德的撕裂,就是一種助紂為虐。
正如專家所言,我們應當“令網絡為我所用而不沉迷,使網絡發展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確保網絡情緒始終冷靜、網絡思潮始終成熟、網絡方法始終得當,使邏輯聯系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使網絡活動始終處在“正義、道德、理性、法治”的框架內,杜絕侵犯隱私、網絡施暴、“存疑、存惡、非理性”等,為創造積極健康的互聯網環境而不懈努力。
這就需要多倡導網絡正義感、道德感和理性價值。網絡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承擔責任、敬仰道德、遵紀守法的基礎上,社會大眾要在復雜、多元的現象面前,提升自我辨別能力,化解邪氣,抵制不良,擺脫偏執,遠離功利,從容理智。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加緊互聯網經濟的立法和監督工作,對互聯網經濟加大引導,對違規網絡公關處以高額罰款,甚至關閉網站,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保持網絡經濟的健康規范;其次,搜索引擎、刪除公司等也應具備必要的從業羞恥感,林肯說:“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時候欺騙某些人,但是你無法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畢竟網絡作為“第五媒體”,是大眾信任的“精神綠洲”,不能為了賺錢淪為“個別人的宣傳工具”,成為污染空氣的“黑色經濟”,這種不良現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有償新聞”,我們應當堅決杜絕,保證互聯網空間的純凈、健康。(劉克梅)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