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建中是地地道道的南昌人,來南昌參會時聽到爆竹聲,他感到了一種久違的“中國式”情結。他表示,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洋節(jié)給我們的感覺不一樣,從這些節(jié)日中得到的東西也不同,就像圣誕節(jié)永遠不會代替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中秋給我們的感覺是團聚和家庭的溫馨。當然,我們不應該拒絕洋節(jié),那些外來的節(jié)日大大充實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一些網(wǎng)友引用張明敏《我的中國心》里的歌詞表達過洋節(jié)的感受:“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錦上添
“圣誕熱”是虛幻的盛宴
圣誕和元旦,同是迎新年。有人喜歡洋一點的方式,有人堅守本土文化,作為個人愛好,本無可厚非。但是,一旦將其上升到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這個話題就有一點沉重了。“圣誕熱”也因為有文化入侵的嫌疑,被媒體和公眾時不時地拿來說事。那么,“圣誕熱”真的這樣可怕嗎?
我看,不可怕!不可怕,是因為“圣誕熱”和“元旦熱”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元旦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比圣誕節(jié)的少。象征喜慶的大紅燈籠、紅色中國結、寫滿吉祥話語的春聯(lián)、充滿智慧的猜謎語、熱熱鬧鬧的放鞭炮等等,老祖宗幾千年的愛好、幾千年的習俗,豈是幾棵圣誕樹說趕走就能趕走的?
不可怕的另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圣誕熱”的興起,正是我們民族開放、自信的象征。過去我們封閉落后,文化方式單調(diào)劃一,如今通過改革開放,我們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這是歷史的進步,是文化繁榮的集中體現(xiàn),是可喜的事,怎么倒可怕了呢?
所以說,“圣誕熱”是憂慮傳統(tǒng)文化地位難保者苦心虛構的一種景象,甚至是受利益驅(qū)使的商家刻意營造的一種感覺。但“圣誕熱”真要燒成大火,火勢顯然不夠。門戶打開,總會有新鮮東西進來。但新鮮感一過,民族幾千年的東西,我們還會覺得最有價值。(記者余紅舉 實習生周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