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手段現代化
耶魯圖書館的建筑是仿古的“現代哥特式”,即使是利用圖書館側翼一處空地于1998年新建的音樂圖書館,其弧線形的房梁和天窗也體現出了某種經典和現代相互結合的建筑風格。然而,耶魯圖書館的技術和服務手段卻十分現代化,耶魯圖書館的在線檢錄系統Orbis在2002年投入使用,據稱98%的館藏資源都可以通過網絡檢索。筆者隨手輸入“Joseph Brodsky”(約瑟夫·布羅茨基)一詞,一兩秒鐘之后便得到524個檢索結果,筆者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家大型圖書館查閱過布羅茨基的相關資料,但從未查得如此之多的書目,這說明耶魯圖書館的館藏是豐富的。每一條書目都附有詳細的著譯者、出版社、版本、在館位置以及借閱情況等信息,讀者還可以利用該系統將這些信息作為電子郵件直接發往任何一個電子信箱。中殿里的一排排卡片柜雖然沒人查閱了,但據說它們將作為歷史見證被永遠保留在原地。館內閱覽室的設施也是既傳統又現代。厚重的橡木書架,寬大的皮沙發,古董似的落地臺燈,以及無處不在的大理石浮雕,都仿佛讓人置身于歷史走廊,而舒適的空調和照明設備又讓人感到充滿現代氣息。
眾人拾柴 薪火相傳
耶魯圖書館的館藏是人類智慧的匯總,而圖書館本身也是許多財力、物力和人力的集成。在圖書館的最初捐資者斯特林之后,不斷有人為耶魯圖書館捐錢捐書,眾人拾柴,薪火相傳,終于有了耶魯圖書館今天的規模、地位和影響。因此,如同圖書館主館采用“斯特林”的姓氏一樣,各分館和閱覽室也大多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如“貝內克珍本和手稿圖書館”、“劉易斯·沃爾浦爾圖書館”、“弗蘭克家族期刊閱覽室”、“里諾尼亞協會和兄弟協會廳”和“斯塔爾資料閱覽室”等。這些與圖書館和閱覽室的名稱永遠連為一體的姓氏,既表達了人們對捐贈者的感激和尊重,也彰顯了一代又一代捐贈者對于書籍和閱讀的熱愛與推崇。了解耶魯大學歷史的人,都知道耶魯創建初期的兩個故事:在康涅狄格殖民地法院于1701年10月9日批準建校提案之后,10位基督教公理會教士在布蘭福德聚會,捐出了各自的書籍,他們如今一同被公認為耶魯的創始人,他們創建了學校的圖書館,也就等于創建了學校。另一個故事是,威爾士商人伊萊胡·耶魯當初在送給學校9大捆貨物的同時,還捐贈了417本圖書。
在斯特林圖書館提供給讀者的指南中有這么一句話:“斯特林紀念圖書館被設計為一座學習的廟宇和知識的圣殿。”走進圖書館的大門,的確像是走進了一座大教堂。檢錄廳不叫“大廳”(hall),而叫“中殿”(nave),兩排十幾米高的圓柱撐出一片既高大又幽深的空間,陽光從鑲嵌著彩色玻璃畫的巨大拱形窗子里斜射進來,在石頭地面上勾勒出一幅幅幾何圖案。這80余幅宗教風格的玻璃鑲嵌畫,表現的大都是書籍和印刷的歷史,學習和學術的故事,以及耶魯和紐黑文的傳說。中殿和各閱覽室里靜悄悄,讀者們埋頭讀書或操作電腦,那神情就像在面壁祈禱,而不絕于耳的鍵盤敲擊聲,則像有人在遠處傳來木魚敲擊聲。
耶魯的圖書館是一座知識和學術的圣殿。《耶魯每日新聞》上刊出過一則約稿廣告,約占1/3版面的巨大空白處,只寫了一行小小的黑字:“閱讀和被讀。”或許這就是耶魯學子們精神生活的全部!就此而言,當人們每一次走進圖書館,其實都是在朝拜人類文明的遺產;走進圖書館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智慧賜予的慰藉;而每一次閱讀,都應該是一次精神洗禮! (劉文飛)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11深圳建設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紀事
- 2009-12-10晉江市全面啟動小學圖書館(室)達標創建工作
- 2009-12-08東莞有了“永不關閉”的圖書館
- 2009-12-08深圳“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將在全國推廣
- 2009-12-07深圳“自助圖書館” 讓市民隨時在街頭借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