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結梯舍己救人,英勇學生感動荊楚。10月26日,湖北團省委追授陳及時、方招、何東旭“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并給他們家屬送去了慰問金;授予來自長江大學和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的15名大學生“見義勇為先進集體”稱號(10月27日《湖北日報》)。
15名大學生結成“人梯”,勇救2名落水少年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廣為傳頌。特別是3名“90后”大學生的犧牲,深為人們感動,也令人痛惜。于是,社會中又掀起了關于“價值”的大討論。
不難看到,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對3名“90后”大學生的英勇行為,表示深深敬意,但也有一些人基于“理性”的評判標準,探討這一行為是否“值得”。認為“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主張大學生應為國家做“更大貢獻”。
筆者沒有權利評判別人的觀點,只覺得與后者所謂的“理性”不能茍同。如果說,“英雄群體”面對突發事件挺身而出、奮勇搶救,是一種自發的壯舉的話,那么這種壯舉的背后,則透射出他們人生理想的一種自覺的追求。那就是——視國家需要為志向,視人民呼喚為號令。他們用擲地有聲的行動譜寫了時代的青春壯歌,用珍貴的生命詮釋了自身的價值,用高尚的品格點亮了人們心中的道德明燈。為此,我們應該為他們的英勇壯舉而喝彩!
記得“感動中國”組委會在授予舍己救人英雄孟祥斌“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中說:“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惫P者還記得,海軍工程大學“衡陽搶險英雄群體”有這樣一句名言:“人生的追求多種多樣,但總要有人帶頭做奉獻者,站在社會發展的前列。這就是我們!”這樣的“我們”,正是一個時代的先鋒,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面對當前價值追求的多元化趨勢,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用身邊“英雄群體”的感人事跡,來矯正我們的人生價值偏差,讓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到我們的血脈和靈魂,以踐行我們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