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沙龍”的世博志愿:心有所愿 便已到達
http://www.caoliu14.com?2009-12-03 16:13? ?來源:解放日報
我來說兩句
“他們能予聾人參觀者更多認同感”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龔群虎,是從事“手語語言學”方面研究的專家。當聽說不少聾人希望成為世博會志愿者,為聾人參觀者提供手語服務時,他顯得很高興,并表示支持。
他向記者表示:“全世界手語并不通用,全國的手語也并不完全通用。中國手語有兩大派系,一種是以北京手語為代表的北方手語,一種是以上海手語為代表的南方手語。這些手語均為自然手語,是聾人看得懂的手語。目前不少持有手語翻譯證書的健聽人,由于只學‘通用手勢’,缺乏自然手語的訓練,且多按照漢語的順序打出‘手勢漢語’,往往不能真正與聾人有效溝通。”
“對聾人參觀者來說,最好選擇符合聾人實際語言情況、提供相應服務的手語翻譯,或者直接選擇懂得南方手語或北方手語的聾人,代表南北兩大手語方言區。對來自國外的聾人參觀者,則需選擇兼通國際手語的聾人。如果能選拔出這樣的聾人志愿者,一定會為聾人參觀者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同時帶給他們更多認同感。”龔教授說。
龔教授與“無聲沙龍”也有一段淵源。聾人沈承香是“無聲沙龍”里的“知識分子”。這位上海新型發酵廠退休女工,1957年出生后,3歲因病失聰,曾就讀于市第四聾校和市聾啞青年技術學校,接受了在當時算是十分完整的聾人教育。2000年,她成為“無聲沙龍”的常客,不久又成為讀報組的骨干。2002年,龔群虎教授從新加坡回國到復旦大學任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向“手語語言學”。當時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手語”是一種語言,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將手語作為語言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并培養此方向研究生的仍只有復旦中文系。研究一門語言,必然要有調查對象,而調查對象最好是“原生態”的。龔教授找到“無聲沙龍”。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相關新聞
- 2009-11-05志愿 用對待奧運會的熱情對待世博會
- 2009-10-30三明廣泛開展"迎世博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