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修光明找到在芷江西路街道圖書館工作的安玉英,表示想借用圖書館組織閘北聾人的活動。當時,安玉英在生活中從未接觸過聾人,可是看到修光明殷切的目光,不斷打著她看不懂的手語,嘴里吃力地說出一個個有點走調的詞語,她點頭了,而且還為聾人免費借到了街道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因為圖書館太小,活動中心場地大,搞活動方便些。”
安玉英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個“夠大”的活動中心,不久就被來自全市的聾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厲害的一段時間,活動中心的室內和室外天井以及通道,都站滿了聾人,足有三四百人,根本無法走路。
對手語和聾人文化一竅不通的安玉英,成了這個集體唯一的聽眾,也成了第一位志愿者和會務。
15年,安玉英每個周日上午基本都如此度過:清晨6點多,安玉英從家里出門;然后,去區文化館開門、搬桌椅、泡開水、寫板書;再看著聾人朋友們一個個進來,興高采烈地打手語、“談話”。“聾人的內心,孤獨感很強,他們需要溝通,需要信息。”于是,安玉英開始留心報紙上的各類新聞事件和信息,有意識地讓有文化的聾人把信息傳遞給其他聾人,這就是最初的“讀報”活動。后來,沙龍組織過各種講座,旅游活動,以及包括攝影、美容、上網等各種技能培訓。
上個月“無聲沙龍”創辦15周年的文藝活動中,安玉英忙里忙外,安排一個個好看的節目上臺。她為聾人租借了市北初級中學的活動場地,請來了獲得過許多大獎的聾人舞蹈隊、啞劇表演者,請來了市聾協副主席洪澤、著名手語翻譯邊海琴,包括給每位與會者贈送的海寶鑰匙扣也是她一手操辦,“2006年,修光明去世,‘無聲沙龍’的擔子落到我一個人的肩上,我無論如何也不能不管他們。”
從35歲到50歲,這個普通的街道干部把自己絕大多數的業余時間都放在了這些聾人朋友身上。她是他們中的唯一,沒有接受過專業手語培訓,靠著東張西望,瞎猜亂看,學會了簡單的手語,逐漸融入了聾人生活。
“其實,我也感動于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安玉英說,“來參加無聲沙龍的聾人都有一副熱心腸,我會統計好愿意并能夠做世博志愿者的人數,幫助組織他們統一報名。同時,也歡迎來看世博會的人們參觀我們的‘無聲沙龍’。”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1-05志愿 用對待奧運會的熱情對待世博會
- 2009-10-30三明廣泛開展"迎世博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