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飯節: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
依飯節是仫佬族較有特點的且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個節日。依飯,仫佬語叫“依凡”或“稀凡”。依飯,就是集體舉行酬謝、祈求神靈的祭祀法事活動,因為是集體祭祀,人多,就像過節一樣,這種法事活動多以村屯或宗族(冬)為單位集體祭祀。做依飯目的是感恩還愿,慶豐收,驅災除難,保壽積福,祈求人丁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依飯節一般是每三年舉行一次,日期由各村或各冬自行規定,并且以宗祠碑記載的方式固定下來,大都過了立冬以后進行。
依飯節的中心內容是舉辦“依飯道場”,歡慶地點選在公共祠堂,沒有祠堂的在族首家舉行。祠堂門上貼對聯,門楣剪貼紅、黃、綠、藍彩紙九張,分別書寫“奉神”、“集福”、“慶賀”、“依飯”等字樣,堂前以松枝扎三門,堂中設壇,壇前燒香點燭,陳列供品。依飯祭祀儀式由梅山教師公主持。祭祀前,將36位神靈畫像掛于堂壁,面具擺放于祭壇桌上。祭祀時,除燃香燭擺酒菜外,還供放以紅薯、芋頭“豬”、“牛”若干和谷穗、五色糯米飯等。整個儀式由兩位師公任司儀。其中藝人頭戴面具,身著紅法衣,腳蹬草鞋,專跳請神敬神的舞蹈,稱為“跳師”;另一人著便裝,專唱請神敬神的經文,稱為“唱師”。依飯節儀式,共六部分:一請圣。供放茶葉、柑橘、甘蔗、芝麻、黃豆等十二素“清筵”。二點牲。即牲祭神靈。三勸圣。請神靈享受供品。四唱神。頌唱每位神靈身世、業跡。五合兵。師公咬破紅公雞雞冠,將血滴于紅薯、芋頭牛身、谷穗及酒碗。六送圣(即送梁九)。師公送走36位神靈后,對梁九有特殊送別儀式,并具有與民同樂色彩。至此,祭祀儀式全部結束,族人一起宴歡、唱歌、演對、耍龍舞獅,共慶豐收平安,同賀國運昌盛。
依飯節期間,家家戶戶包粽子,蒸糯米飯,殺雞宰鴨,還備有其它民族傳統美味佳肴,令人大飽口福。鄰里親朋往往借此機會,走親訪友,既可觀賞依飯道場活動,又可品嘗民族風味食品。當天,村寨各戶,賓客盈門,幾十里路以外的親朋好友、民族兄弟紛紛前來祝賀,參加節日活動,熱鬧非凡。
新中國成立后,依飯節成為仫佬族人民感恩還愿、慶豐收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節日,節間的祭神儀式已逐漸簡化,摒棄封建宗法,注入了演新戲、唱新歌、進行民族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等時代內容。2006年,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