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近期內,我市21座公廁、9座垃圾轉運站將啟動建設。而它們只是中心市區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的一支先遣隊,將來5到8年的時間內,我市規劃在鯉城、豐澤、洛江、泉州開發區建設78座公廁、11座垃圾轉運站,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當前:490座公廁要供近百萬人使用
“離這里最近的公廁在百源川池的那一頭,來回得走半小時!”退休教師老陳站在市區銅佛寺門口朝東指去,和他一樣習慣在這里打牌下棋的老年人,每天有幾十人,他們大多在綠化帶邊的一處簡易廁所中解決內急。“這廁所實在太小,有時得排隊等半天,一些找不著或等不及的路人就在草叢中方便,陣陣惡臭實在讓人厭惡。”
這樣的情形,市民們并不陌生。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人口的增長,我市相關環衛基礎設施漸漸落后于城市發展水平,等級、數量、密度和現代化程度等方面均不盡如人意。記者了解到,鯉城(古城片、江南片)、豐澤(東片區、東海片、城東片、北峰清源片)、洛江(萬安片、雙陽片、河市片)范圍內目前共有公廁490座,其中一類公廁8座、二類公廁116座。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至2008年末,該區域常住人口已達95.3萬人。
有調查顯示,我市公廁總體配置等級低,上述區域二類以上的公廁數量只占到公廁總數的25%。不僅如此,現有公廁還存在布局不均的問題,不僅給市民造成不便,也造成資源投入上的浪費。我市農村社區公廁布局密度大于城區,一個社區內部甚至有12個公廁,但城市重要的商業區、商業街道、市場、游樂場等人流集散地帶公廁配置密度、等級低,市區田安路、豐澤街、湖心街、泉秀街等甚至難覓公廁。此外,城市新區公廁密度不及老城區,現有公廁地處偏僻,獨立占地式的建廁方式浪費土地資源等問題成為我市環衛發展的絆腳石。
未來:有建有拆合理布局公廁資源
新建公廁31座,重建公廁8座,改造公廁39座;新建小型垃圾轉運站10座,中型垃圾中轉站結合綜合環衛基地1處……市城鄉規劃局已勾畫出我市環衛設施的升級藍圖。
我市中心城區公廁、垃圾轉運站近期建設任務是通過改建、擴建、新建一批重要地段及急需地段的公廁、垃圾轉運站,并加強管理,以改善當前環衛設施狀況。不遠的將來,這批新建、改造、翻建,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一類、二類公廁將逐步在中心城區城市人流密集的商業街道、商業區、廣場、旅游景點、交通節點、體育場館、城市公園、公廁缺乏和老舊的居民區等區域內出現。在城市新建區域內,將嚴格按國家相關標準進行公廁的配建,采用獨立式、附建式兩種方式進行;在已建區內則將在相關人流密集區增建活動式公廁。農村社區的公廁應根據實際需求量,逐步進行有選擇的維護與改造升級或拆除,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泉州晚報記者 朱娟娟)
![]() |
責任編輯: 余瑧 |
- 2009-11-19泉州市將治理墳墓1876座
- 2009-11-19保護泉州最美海岸線迫在眉睫
- 2009-11-19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泉州落成
- 2009-11-19泉州擬逐步取消暫住證推行居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