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一個是小吃,另外一個是機場的洗手間,真的是太干凈了!”記者的一個外地朋友曾如此說。
也許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有點不雅,但人有時就是這樣,強烈的第一印象常常脫口而出,不假思索。
其實,很多讀者與記者這位朋友有著同樣的感受,跑遍了全國各地機場,不管那些機場多新多豪華,不知為什么,就覺得廈門機場最讓人“舒服”。
“舒服”在哪里?不妨舉幾個例子,看看與您是否有共鳴:下了飛機進入候機樓,大廳墻上的航空器歷史木雕,很有文化味道;剛要去取行李,一陣鋼琴聲傳來,以為是背景音樂,四下一看,原來有位一襲黑裙的美女在現場彈奏;上個洗手間,發現馬桶坐墊按個按鈕就能自動更換,一次性的;在機場外攔的士,隊伍井井有條,插隊的人總會被眼尖的工作人員“挑”出來……
沒錯,論嶄新豪華,花大價錢總能辦到,但這些細節,需要下一番工夫。而且要強調的是,這些細節中許多都是“全國惟一”。它們,成為許多旅客的第一個“城市形象”,讓廈門機場屢次拔得“旅客話民航”這一行業最高榮譽的頭籌,去年,更是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的殊榮。
除了“城市形象”的代表,廈門機場還可以說是廈門企業形象的代表。別的不提,“年吞吐量一千萬”是這個城市總人口的4倍,請問全國各大機場中還有哪個可以辦到?
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長王正華曾經說,廈門機場,是全國最有“大門意識”和“大眾意識”的機場。這句話包含的,便是廈門機場身為一家“窗口”企業的成功之處。
民航業最早下放地方管理的機場、最早引入航線營銷概念的機場、自籌資金搞建設的機場……無論是在客運航線與貨運航線,廈門機場的一些做法,早早與國際接軌,并走在業界的前頭:當年引入“全日空”,市領導親自寫信邀請;如今引入“山東航”來廈設基地,廈門機場靠誠意打動對方;第一家引入、推廣低成本航空的機場,讓旅客得到實惠;發展非航空業務,機電、花卉、食品行業“百花齊放”,一些在廈的國際知名快餐企業的面包片、沙拉都是他們做的……
“千萬級”,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數量上,重要的是將為廈門這個城市帶來可觀的效益。相關部門測算,每100萬名航空旅客可為周邊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和2500個就業崗位,這樣看來,引入一家航空公司,就相當于為廈門引入了一家中型外資企業。“千萬級”的背后,是一個快速崛起的產業鏈條。
(廈門日報記者 徐景明)
![]() |
責任編輯: |
- 2009-11-03冬季長跑今年納入教學 時間持續到明年4月
- 2009-11-12廈門溪岸社區:拾金不昧的蔡阿姨
- 2009-11-11在全省率先開展以“三平”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
- 2009-10-29托起明天的太陽——洪益新
- 2009-10-30湖北省文明委授予英雄群體“道德模范特別獎”
- 2009-11-05福建各級各類學校要盡量減少大型聚集活動
- 2009-11-02中國最大的戰國黃金面具亮相鄭州(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