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對中心城區的24個劣Ⅴ類湖泊實施清淤改造工程。亮亮攝(人民圖片)
審計署日前發布審計調查結果稱,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我國“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質仍為Ⅴ類或劣Ⅴ類。
為何我國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一些專家直陳我國水污染防治中的弊病。
邊治理邊污染,“再投910億元也沒用”
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繁榮,太湖水質卻“連降三級”:從上世紀80年代的Ⅱ類水為主下降至Ⅴ類、劣Ⅴ類。當遍布太湖周邊的上萬家紡織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業,在為地方GDP增長作貢獻時,污染物也在急劇積累。
與太湖的命運一樣,巢湖、滇池也在當地政府和居民圍網養魚、圍湖造田、建廠興業的大發展之后,湖面萎縮,水質惡化。
近千億元巨額投資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針、技術路線出現了偏差。“就水論水,強調用工程與技術手段治污,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忽略了源頭上的節水減排。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是運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陸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王浩院士表示,我國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營養化控制關鍵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為防止我國湖泊水環境進一步惡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光注重水域治理,沒有進行系統的流域管理,實現“水陸聯動”,就難以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
“治污體制和技術路線不改變,再投入900億元也很難奏效,還是會邊治理邊污染。”王浩院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