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農家書屋“變了味”
http://www.caoliu14.com?2009-11-10 16:03? ?來源:東南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福建日報11月10日訊(本網記者 黃國) 時下,農家書屋工程作為政府為農民辦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國不少地方相繼實施,日漸成為當地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被喻為“文化糧倉”。但在現實中,部分農家書屋工程實施起來卻有些“變味”,離農民真正的“文化糧倉”差距不小。其一是“原味”不足成擺設。背離農家書屋設立的初衷——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讀書難”問題,而是把其作為村里的形象工程,停留于應付檢查層面,平日疏于管理,逢有上級領導來檢查時,才開開門,裝裝樣,儼然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二“農”味不夠。此類書屋雖沒有“擺譜”之嫌,但書籍的實用性和可讀性不強,不合乎農民兄弟以“農”為主的“胃口”。
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是為農民群眾辦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只有充分認識農家書屋設立的初衷,從選書、配書、管書、用書等方面多花心思、下工夫,通過完善的管理,才能把這項德政工程落實好,讓書屋真正成為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學陣地。
《福建日報》曾在今年5月報道過《一個農家書屋的生存力量》,講述的是福州倉山區臺嶼村農家書屋的有效運作管理,頗有值得借鑒之處,這樣的農家書屋才是農民真正喜歡的“文化糧倉”。
此外,應摒棄“多而全”的思維,充分認識到農家書屋所面向的對象是農民朋友。在挑選書籍時,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群眾需求,多一些與農民相關的果樹種植、水產養殖等現代農業科技圖書,多一些“農”味,讓農民群眾能夠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 |
責任編輯: |
相關新聞
- 2009-10-22全國已建成9萬多“農家書屋” 深受群眾歡迎
- 2009-10-30三明市建成"農家書屋"203個
- 2009-10-26尤溪:農家書屋成農民"文化糧倉"
- 2009-10-22中國有了9萬多“農家書屋”
- 2009-10-22新聞出版總署第一次深入基層鄉村農家書屋召開會議
- 2009-11-04福建武夷山市已建24家“農家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