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深入開展經常性形勢政策教育。現在,農村生產生活與形勢變化的聯系日益緊密,農民群眾的眼界更加開闊,對形勢、政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廣大農民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增進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長期任務。要深入開展國情、農情宣傳教育,加強政策解讀,大力宣傳闡釋黨中央、國務院重視“三農”、支農惠農的政策舉措,宣傳各地貫徹中央要求,落實農業補貼、農業生態效益補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引導農民群眾加深對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解。當前,要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繼續組織開展堅定信心、迎接挑戰宣傳教育,深入宣傳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大舉措,宣傳黨和政府促進農業增長、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工就業取得的成效,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振奮精神,增強變挑戰為機遇、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信心和勇氣。要針對農村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解讀黨和政府各項政策措施,講明相關背景和政策取向,講透有關群眾利益的具體安排,引導農民群眾理性合法地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局面。
2.更加廣泛更加扎實地開展群眾性創建活動,推動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有一個大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受到廣大群眾普遍歡迎,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響亮品牌。但與創建文明城市相比,農村創建活動無論是重視程度、工作力度還是社會影響、實際效果都有一定差距,必須下大力氣改變這種狀況。要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堅持重在參與、重在過程,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拓寬領域,推動興起新一輪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熱潮。
一是深化拓展文明戶、文明村活動,進一步夯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基礎。村是農村社區的基本形式,戶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文明戶、文明村創建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必須抓住不放,著力深化拓展、延伸輻射,在量上不斷積累、在質上不斷提高。要緊緊抓住農民群眾實際利益的關切點,積極推廣遵義“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經驗,把創建文明戶、文明村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結合起來,與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結合起來,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破除陋習,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廣泛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普及環保理念,培育生態文化,保護自然資源,提高農民群眾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要適應村莊集約化發展的新趨勢,大力開展“文明中心村”創建活動,整合創建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提供綜合服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文明創建擴大覆蓋面、增強規模效應。
二是廣泛開展創建文明集市活動,使農村集市成為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的重要窗口。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商貿活動日益活躍,各種類型的集市大量涌現,成為農民日常經濟、文化活動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創建文明集市,推動形成良好市場環境,不僅能夠方便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而且能夠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把創建文明集市作為新的抓手,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找準工作突破口,努力打造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亮點。要深入開展誠信經營活動,制定文明服務公約,完善具體管理措施,制止亂收費、假冒偽劣、坑農傷農等現象,建立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重點治理亂擺攤點、亂扔垃圾、亂貼亂畫等現象,完善相關機制,營造整潔有序的集市環境。深入開展文化集市、科普集市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知識,普及農業實用技術和食品安全衛生常識,讓農村集市在傳播先進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引領文明風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扎實推進農村志愿服務活動,搭建吸引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新平臺。志愿服務是精神文明創建的新領域,在農村開展志愿服務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一方面造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主體缺失,另一方面也造成農村社會“空巢化”現象嚴重,特別是“留守兒童”、困難群體、五保戶面臨許多實際困難。解決這些問題,既要靠政府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也要注重發揮志愿服務的作用。要著眼于互幫互助開展志愿服務,就近就便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扶貧濟困、扶老助殘等活動,推動形成鄰里互助、融洽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和人際關系。著眼于提高農民致富技能開展志愿服務,組織農業技術員、科普人員和致富能手向農民傳授實用生產技術和職業技能,幫助農民改變就業打工缺技能、務農少技術的狀況。著眼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志愿服務,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學業,幫助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用親情、愛心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 |
責任編輯: |
- 2009-08-25劉云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 唱響主旋律
- 2009-09-23鄭州舉行第六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 劉云山致信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