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實踐活動、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產生廣泛社會影響,文明戶、文明村鎮、志愿服務、城鄉共建等各類群眾性創建活動蓬勃開展,“三下鄉”、“心連心”、“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深受農民群眾歡迎,農村社會風尚、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廣大農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隨著“三農”工作的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任務更為繁重。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扎實的工作,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一、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新任務,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從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緊迫感。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廣大農村的一場深刻社會變革。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目標,既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也需要切實改變農村的環境面貌;既需要積極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也需要積極推動農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離不開文化的哺育,離不開精神的支撐。如果沒有農民素質的提高,沒有自主發展能力的增強,就不可能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要積極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培育符合科學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素質,推動農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發展道路。
2.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需要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根本出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因素,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有擴大之勢。這種差距,既表現在經濟發展上,也表現在社會事業、精神文化、生產生活條件上。現在,農民人均占有的教育資源、文化資源、公共衛生資源都大大低于城市,許多地方臟亂差現象依然比較嚴重,有的地方還存在著因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著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構建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包括科教文化在內的各項社會事業,著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整潔有序的良好環境,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
3.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需要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現在,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1%,這說明農村文化消費潛力很大。近年來,通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但農村文化建設還遠遠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文化產品和服務,無論是總量還是質量,都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十分貧乏。如何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必須順應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盡快緩解農村文化產品供需矛盾,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 |
責任編輯: |
- 2009-08-25劉云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 唱響主旋律
- 2009-09-23鄭州舉行第六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 劉云山致信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