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作家赫塔-繆勒(Herta Müller)

德國女作家赫塔·繆勒(資料圖)
綜合外電報道,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56歲的德國作家赫塔-繆勒獲獎。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
赫塔-繆勒1953年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家庭,1987年她與丈夫遷居德國。
1982年,穆勒發表了其“處女作”——一本名為《低地》的短篇小說集。
繆勒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入21世紀后的第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2004年和2007年,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和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分別獲獎。
繆勒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頒獎詞節選:
“赫塔-繆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羅馬尼亞巴納特一個德語小鎮。她的父母是羅馬尼亞境內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她的父親在二戰期間為德國黨衛軍效力。1945年大量羅馬尼亞人被流放到蘇聯,繆勒的媽媽就在其中,她在當今的烏克蘭境內某個勞動營工作了5年。多年之后,繆勒在其作品《呼吸擺動》(2009年)中描寫了流放到蘇聯的羅馬尼亞人的生活。1973年到1976年繆勒在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學學習羅馬尼亞和德國文學。在大學學習期間,她加入了巴納特行動小組。巴納特行動小組是一個講德語青年作家組織,反對當時羅馬尼亞領導人奇奧塞斯庫的統治,尋求言論自由。完成大學學業后,1977年到1979年繆勒在一家機器工廠當翻譯。由于拒絕充當秘密警察的線人,繆勒被工廠解雇。被解雇之后,她受到了秘密部門的騷擾。”
個人簡介:

德國作家赫塔-繆勒(資料圖)
德國女作家赫塔·繆勒,她以寫作羅馬尼亞裔的德國人在蘇俄時代的遭遇著稱,從記憶、夢與內心出發。
代表作品:《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與《河水奔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