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八閩大地,人文薈萃;文明精神,代代傳承。
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不斷掀起高潮,我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蓬勃開展。從“六進社區”、“七項管理”到“創文明行業、建和諧海西”,從“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到“希望工程”、“送溫暖工程”,全省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實現新突破:
去年,廈門市再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福州、泉州、三明市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德化縣、沙縣、長泰縣獲全國文明縣城稱號,48個村鎮、117個單位、3位個人獲得中央文明委和文明辦表彰;
王樹先、徐麗珍、鄭忠華、張仁和、林丹、李朗紅……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和閃光的靈魂,成為海西新時代道德水準的標桿,用他們強大的榜樣力量感動著人們、激勵著人們。全省共組織開展138場道德模范事跡巡講報告會,舉辦130場道德模范座談會;大力推進“好人建設”,廣泛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有29人入選中國好人榜;首屆福建省道德模范評選正在熱烈開展。
2008年,我省舉辦首屆“陽光少年”評選,明溪縣城關中學學生柴建英以其面對艱辛生活的樂觀上進和勤奮堅毅而獲選。全省利用體彩、福彩資金建設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已達51個,德化、長泰、沙縣、閩清和新羅區被確定為省級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建設示范點……以人為本,推動群眾性創建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創建為民、為民創建。精神文明創建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多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精神文明創建的群眾利益導向,始終保持創建工作“為群眾服務、替群眾辦事、讓群眾受益”的正確方向。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我省把創建文明社區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機制、政策和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向社區傾斜,突出抓好社區的思想道德、文化體育、環境衛生、治安穩定、便民服務等工作,努力使社區居民工作、生活有安全感、方便感、舒適感和進取感。“激情廣場”、“鄰里節”、“全民閱讀月”這些創新的活動載體深受群眾歡迎,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綠色社區”、“暢通工程”等一系列創建和管理,全省城市管理逐步規范,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廈門市再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總評第一名。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文明村鎮創建的重點。從過去垃圾成堆、污水橫流,到如今道路硬化、水溝清化、空地綠化、空氣凈化、村莊亮化和樓房美化的可喜面貌,文明單位城鄉共建文明和諧村活動使漳州云霄縣的竹港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潔和諧的家園令全村群眾欣喜不已。我省在創建文明村鎮中廣泛開展創建“綠色家庭”、“生態庭院”活動,積極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組織開展以治理農村垃圾污染為主要內容的“家園清潔行動”,大力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在“十一五”期間,每年重點抓好100個鎮(鄉)、1000個建制村的垃圾治理,使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生態良好。
今年8月9日上午,受第8號臺風“莫拉克”影響,柘榮縣東源鄉狂風暴雨,寶聚洋、鐵場、太陽3個建制村陷入停電之中。事故就是命令,寧德柘榮南區供電所的搶修人員頂著傾盆大雨進行排查搶修,終于在4個多小時的奮戰后及時為3個村的民眾恢復供電。在此次防抗“莫拉克”臺風中,我省電業工作人員再次以優良的作風展現了行業文明的力量,獲得群眾的贊譽和好評。我省在文明行業創建工作中,堅持開展以“創文明行業、建和諧海西”為主題的文明行業創建競賽活動,在示范點的建設和管理中,建立了“一門式”、“一站式”、“一窗式”、“一戶式”管理及全程服務等新的服務方式,通過抓競賽、抓誠信、抓窗口、抓行風、抓考評,規范了行業行為,改善了社會服務,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一枝一葉總關情”。全省各級各部門以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希望工程”、“送溫暖工程”、“春蕾計劃”、“春風行動”、“扶殘助殘”、“法律援助”、“金秋扶貧助學”……處處體現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對廣大困難群眾的關懷。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自愿奉獻愛心。社區義工、青年志愿者、熱心公益者身影頻現,使奉獻愛心、奉獻社會成為時尚。特別在汶川地震中,各級文明單位積極行動,捐款捐物,并以各種方式全力救援,表現出很高的道德風尚和良好的文明素質。服務海西,全力推動各項發展和諧育文明,創建促發展。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堅持服務大局,緊貼海西建設實際,努力抓持續、抓提升、抓運作、見實效,使精神文明建設在海西建設中譜寫新的輝煌篇章,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福州市臺江區中亭街是一條年輕的“誠信一條街”,自建成以來,其年銷售總額從起初的十幾萬元,發展到2008年底超過14億元,主要歸功于這里商戶們的誠信經營。中亭街管理中心負責人林海告訴記者,像中亭街這樣的“誠信一條街”在福州還有26條。誠信經營也使福州商圈整體呈現出日漸興旺的局面。福州市貿發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經過連續幾年的誠信商業文化建設,2008年福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34.37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泉州市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珍惜國家支持我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歷史契機,大力弘揚“活、和、創、韌”的基本經驗,進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激情,廣泛凝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海內海外的力量,加快推進泉州新一輪發展,努力在海西建設大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莆田市始終把加強政務環境建設作為落實執政為民、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著力塑造黨政干部的良好形象,以黨風促政風、行風帶民風。定期對干部進行經濟、法律、文化、科技和社會管理等培訓,三年調訓干部1600人次,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在全省率先實行政府工作征求市民意見制度,推進政務公開,減少審批事項,共取消、下放及改變審批方式635項。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日前,全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名榜正式出爐,福建躋身高水平組,名列全國第五。被譽為“中國林改第一村”的永安洪田村,憑借著自身的生態優勢,鋪開了全鎮“生態文明”的綠色“風景線”。文明帶動鎮容鎮貌日益優美,科教文衛事業持續繁榮,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治安進一步穩定,社會道德風氣不斷改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總是相伴相生,有如海西發展的雙翼。唯有將精神文明創建融入物質文明建設中,助推經濟社會進步,才能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比翼齊飛。凸顯特色,積極打造文明品牌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設精神文明,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需要通過實驗去實踐、去探索,從中創造和積累經驗。
今年5月,廈門市第三屆和諧鄰里節活動啟動儀式暨贊“好鄰里”演講會在湖里區湖里街道舉行,來自全市6個區的12對好鄰里互贊對子互述身邊好人的動人故事,拉開鄰里節序幕。十幾個街道辦事處參與舉辦文明服務超市進社區、尋找當年老鄰居、“百家宴”廚藝大賽、張貼和諧樓院宣傳畫、親子趣味運動會、包粽子比賽、社區K歌大賽、社區人有約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鄰里節活動,形成鄰里和睦的良好氛圍。
為探索閩西紅土地的創建特色,龍巖市啟動實施“閩西紅土地千里文明長廊創建工程”,把境內國、省道沿線的文明創建作為一個重要項目予以全面部署和推動。經過幾年的努力,各級文明辦在千里文明長廊沿線選擇培育了革命傳統教育、文明村鎮、文明學校、文明優質服務窗口、文明風景旅游區、農業結構調整、誠信經營、公路綠化美化、軍警民共建等16種創建類型、167個創建示范點,受到了中央文明辦和省文明委的充分肯定,成為區域共建的一個重點項目和全新品牌。
2007年初,為了順應廣大農民“求知、求富、求樂、求美”的潮流,南平建甌市依托廣播電視寬帶網線路,自主開發創辦起以實用、服務、低成本為主旨的“新農村網絡農坊”。如今,每天有上千農民朋友通過“網絡農坊”獲取農副產品供求流通信息以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信息。當地村干部說:“‘網絡農坊’還讓農村更和諧了,鄉風更文明了。”“網絡農坊”開設了功德榜、能人榜、文明榜等“五榜”,挖掘身邊的好人好事,樹立典型,增強了農民知榮辱、樹新風、講文明、促和諧的觀念。
多年來,全省各地都創造了許多新鮮的經驗,“我們的節日”、“好人建設”、“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城市現代管理”等創建經驗都走出省門,成為全國創建工作的旗幟,成為創建活動的品牌。
發展的海西沐浴在文明的光芒中,愈加生機蓬勃。
責編: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