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訊(通訊員 張玉生)今年74歲的時庭春是三明電業局的元老級職工,他親眼見證了三明電力的發展史。
1959年9月,從南京電力學校畢業的時庭春來到三明熱電廠工作,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電力建設者們滿懷豪情將青春和熱情投入到山區電力建設中。
據了解,1959年,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鼓舞下,地方工業有較快發展。三明作為福建省重工業基地開始建設,隨后三鋼、三化等省屬企業相繼動工興建,用電需求量急劇增長。為了適應形勢需要,全區電力工業也加快發展步伐。高壓輸電網絡建設揭開序幕。1960年3月,以220千伏設計110千伏運行的古南三線和35千伏三列聯絡線同時投產,三明開始有了輸電線路。
"然而,當時的一切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當時的三明一到夜晚,街上漆黑一片,只有幾家商戶和極少居民能用上電。城區只有三明熱電廠和列車電站6千伏配電網絡向各基建工地供電,線路70%是用戶自建,絕大多數城鄉還處于"油燈時代"。"憶起當年的情景,時庭春十分感慨。
1960年3月,110千伏列西變電站建成投產,是三明地區第一座變電站。70年代,220千伏后山變電站建成投產、110千伏列西變電站升壓擴建為220千伏變電站,并且有了4座110千伏變電站和5座35千伏變電站,但網架還十分單薄,結構也不合理,220千伏列西、后山變電站僅靠一回220千伏線路經南平與省電網聯接。
"當時的電網結線簡單,安全性能差,只要任何線路或變電站出現故障,都會造成閩西北電網與省網解列,使三明大面積停電。而110千伏后山至永安、列西至清流、列西至后山輸電線路也是單線供電,可靠性得不到保證。尤其是跨越近百公里崇山峻嶺的三明至清流輸電線路,沿線"掛燈籠"似的T接著明溪、嵩溪、清流三座變電站,這條線路導線截面小、負荷大,且處于多雷區,雷雨季節經常跳閘斷電。"時春庭這樣表述當時的電網狀況。
那時,薄弱的電網與地方發展經濟的強烈電力需求形成強烈反差。
1978年3月,撤銷三明熱電廠建制,成立三明供電局,全面擔負三明市供電任務。從此,三明電網發展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1978年以來,緊緊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三明加快電網與電源點配套建設,電網建設進入了新時期。隨著220千伏永福、永漳、列馬等線路工程、富興220千伏變電站及輸電線路工程的建成投運,以及諸多110千伏、35千伏輸電線路的增加,形成了220千伏線路從永安、三明、經南平至福州全線貫通的主干電網,永安至福州實現220千伏雙回路運行,三明電網有了脫胎換骨的蛻變,成為全省電力輸送中心和最大的供電區之一。"時庭春回憶說。
至1990年,三明供電局管轄的輸電線路有220千伏7條、110千伏13條、35千伏38條,配電線路長404.33公里;供電區內以220千伏聯接沙溪口、池潭水電廠和永安火電廠;110千伏聯接安砂水電廠自成系統,作為福建電網輔助網架,向閩西和永安、大田輸送電源。全區供電范圍:直供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永安市;躉售供電明溪、清流、寧化、大田、沙縣、長汀、連城等7個縣。
這期間,三明各縣(市)相繼成立電力公司或電力總站,統一調度和管理本縣的電力企業。小電網以及連接鄉、村的供電網絡建設得以較快發展。有9個縣(市)電網與福建電網連接。全區不僅鄉鄉有電,90%以上的行政村也通了電。各縣都形成以福建電網為主要電源,各自獨立的地方配電網絡。
1993年更名為三明電業局。三明電網的發展也開始步入快車道。
隨后,三明電業局實施了城市電網改造與農村電網改造,大大提高了城市供電可靠性,城鄉居民用電實現了"同網同價"。尤其是"十一五"期間,三明電網建設與改造投資規模將達到36.5億元,投資額是"十五"期間的近3倍。
2007年 12月19日,500千伏三陽變正式竣工投產,它使三明率先在閩西北邁入超高壓電網行列,構筑了三明電網在中部的重要電網樞紐。依托三明500千伏變電網架,地區主干電網結構進一步躍升,逐步形成220千伏電壓等級縣域間主干網,隨著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相繼投運,大大改善三明地區220千伏電網結構,提高電網的供電可靠性及系統穩定性,地區網架大大加強,實現了電網發展新的里程碑。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日前,三明電業局組織時庭春等離退休老同志參觀500千伏三陽變電站和220千伏列西、富興變電站,實地感受三明電網的發展變化。當看到一座座高聳的支構架,一條條穿越崇山峻嶺逶迤而來的輸電線路時,時庭春等老同志的心情無比激動。時庭春說,"60年,彈指一揮間,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三明電網從110千伏高壓電網躍升到500千伏超高壓電網,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裂變和成長,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閩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三明地區的經濟騰飛提供強有力的能源保證。"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