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漳江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附近,監測人員驚喜地發現了兩只在水中游弋嬉戲的中華白海豚。
這是30多年來, “海上國寶”首次出現在這個區域。
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專家分析說,隨著紅樹林保護力度的加大,漳江口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樣性也日益豐富,所以吸引了中華白海豚來此覓食。
漳江口,是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我省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并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三大指標均優的省份。
在日前出爐的全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名榜中,我省名列前五。
60年來,我省的經濟總量增長數百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環境質量非但沒有破壞,反而不斷優化,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全國最“綠”的省份
請看一組歷史資料:
平潭:“三片薯干一碗湯,風沙米糠墊肚腸,狂風過處黃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1949年前,全縣130935畝風沙地沙飛石走,毀田埋屋,124個地處沙荒地帶的村子常年受災,39個村子被迫遷走;
東山:“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春雨來臨柴草絕,作物有種多無收。”1949年前,全島僅有林木147畝,島嶼東南面綿亙30多公里的沙灘,面積達35000多畝,茫茫一片,寸草不長,風起沙飛,遮天蔽日;
長樂:“沙區苦萬般,連年鬧沙荒,一夜風沙起,背子走他鄉。”1949年前,黃沙深入海岸線10余公里,橫貫長樂7個鄉鎮、55個村莊,總面積達55000多畝;
解放初期,福建沿海地區人口占全省一半左右,森林蓄積量卻不及全省5%,沙荒面積達70余萬畝,100多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受風沙災害。
沙患猛于虎,但并非不可戰勝。東山人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在全省率先筑起防風林帶210條,400多座山頭、3萬多畝沙灘披上綠裝。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