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在這兒置一處宅子,每天享受著這里沒有污染的大自然?!贬溽嘣诤D鲜《ò部h龍湖鎮高林村用青石磚鋪就的巷子里,聞著四處散發的清香,來自??诘挠慰土钟畈唤l出一聲感嘆。
走進海南的文明生態村,最突出的印象是那無邊無盡的綠色,密密匝匝、高低錯落、四季常青。一排排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蔭里,還有村中心那巨大的榕樹,以及在樹下休閑的老人和小孩,仿佛一座寧靜安詳的大花園。如今,經過8年的積極創建,海南省已有9174個像高林村這樣的“文明生態村”,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四成。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齊頭并進,也讓這里的鄉村更美、農民更富、八方游客更陶醉。
“這里的生態環境是城里人夢寐以求的。”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田心村村長陳垂獻對記者說,許多游客來到村里住下就不想走了。原來,田心村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鷺鳥天堂”,每年4至10月,有上萬只鷺鳥棲息于環村的綠樹上。為了保護這里的生態,村民們自發地在300多米的觀鳥道旁豎起了數個宣傳警示牌。在海南文明生態村的創建過程中,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美化了環境,而優美的環境又開始美化農民的心靈。
從2000年開始,海南省圍繞著加快農村發展,積極推動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作為縣委書記、鎮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的“一把手”工程,海南將鄉村道路、改水改廁、民房改造、沼氣池建設、扶貧等各項涉農資金捆綁用于文明生態村建設,逐步發展出一條“因地制宜、生態先行、特色致富、文化育人”的文明發展之路。
海南省文明辦主任陳修演說,因地制宜就是不搞“一刀切”,堅持“有標準但不搞達標,有要求但不強求,動員群眾但不攤派群眾”;生態先行就是“路修到哪里,樹就種到哪里”,通過解決農村的硬件環境改善村容村貌;特色致富就是依靠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民致富,并與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相結合;文化育人即“文明生態村建到哪里,文化體育場館就修到哪里”,同時依據各地特色,發展出一批“古色文化村”、“綠色文化村”和“紅色文化村”。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