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告訴我,嫁人不嫁東北人。我當然清楚這是一種片面的觀念,但我們在做任何選擇時,總要考慮怎樣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擇偶時,我可能真會忽略這個群體。”
“乙肝歧視”絕不是僅有的歧視,地域歧視、年齡歧視……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歧視其實無處不在。本次調(diào)查中,99.1%的受調(diào)查者認為“身邊存在歧視”,其中26%的人表示“歧視無處不在”。
求職、教育、婚姻、戀愛都成為歧視的“高發(fā)區(qū)”。調(diào)查顯示,“求職”是歧視最嚴重的領域,76.1%的人選擇此項。接下來還有:婚姻(60.1%)、工作(59.1%)、社交(48.5%)、戀愛(44.5%)、教育(38.2%)、升學(37.9%)、消費(25.9%)。
在深圳工作的彭先生承認,自己單位不招收非大學畢業(yè)生。這樣的招聘條件在國內(nèi)的求職市場上十分常見。在他看來,產(chǎn)生歧視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僧多粥少”,以最典型的就業(yè)歧視為例,“工作機會就這么多,有勞動能力的群體卻如此龐大,用人單位當然尋找更優(yōu)秀的”。
本次調(diào)查中,33.2%的人認為產(chǎn)生歧視的癥結就在于“現(xiàn)實競爭太激烈”。
金融從業(yè)者郭小姐認為,歧視還可能出于對某個群體的刻板印象。“我奶奶告訴我,嫁人不嫁東北人,因為東北男人打老婆。”她笑著說,“我當然清楚這是一種片面的觀念,我也不相信我遇到的東北人都打老婆,但我們在做任何選擇時,總要考慮怎樣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吧。所以在擇偶時,我可能真會忽略這個群體。”
調(diào)查中,42.3%的人認為,輿論常常類別化地看待某一類人,這是對具體個人的不公平。
“社會歧視的成因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作‘顯性’及‘隱性’的劃分。”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張曙光教授告訴記者,顯性歧視很大一部分基于制度,比如中國社會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盡管這種結構差距在最近若干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夠;而隱性歧視,可能一部分是基于傳統(tǒng),比如殘疾歧視,中國古代的殘疾人是不能當官的,新中國剛成立時殘疾人也不能上大學。
什么歧視最嚴重?調(diào)查中,56.7%的人首選“身份歧視”,其次是“殘疾歧視”(50.7%),“疾病歧視”占49.8%.。“外貌歧視”、“地域歧視”、“學歷歧視”、“戶口歧視”的選擇比例分別為41.6%、30.6%、28.0%和27.7%。
身份歧視作為最嚴重的歧視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就是大家對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態(tài)度。剛剛初中畢業(yè)的方小雁(化名),兩歲多就隨父母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此前她幾乎沒和城里人接觸過。每次在公交車上看到城里人對著滿身油漆、塵土的農(nóng)民工大聲呵斥或是滿臉鄙夷,都會讓小雁心里對“城里人”的隔膜加深一分。“城里孩子和鄉(xiāng)下孩子怎么可能平等?”小雁說。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