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
一個缺乏自然資源、人口稀少、強鄰環伺的小國,就因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構起國家未來的,只有人力資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資源轉換成人才的唯一竅門。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因為那只是跑百米的沖刺,而不是真實人生的馬拉松;況且,誰要是在馬拉松的起跑點上就爭先要贏,那通常是最后的輸家。
當我在芬蘭各地進行訪談時,發現芬蘭社會一再強調的是"人"的基本平等價值觀,只要是人,都有尊嚴以及受到國家資源照顧關注之權利。雖然聽起來都是極為理想的思維,但這個國家,就和其它的北歐各國一樣,總是努力朝此正面的"人本"方向長期持續發展。
他說的這群學生,正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后進生";但在芬蘭,沒有人會放棄他們。不但教育體系不放棄,也期望學生不要自我放棄!只要學校和學生共同找出一種激勵學習動力的生路,或許學習過程比一般學生漫長、曲折,但生命終究會自己尋覓到出口,只要給予它適當的機會和平等對待的誠意。
有一回臺灣媒體來訪,在學校訪問行程之后跟我說,她問起學校的英文老師:"請問你們英文怎樣教的?"老師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回答:"就是這樣教!"其實,我們一定都渴望聽到什么秘訣與訣竅,最好來個一二三必勝法,或是如何在五天內學好英文等等。但是,芬蘭教育體系的語言教學之所以成功,不是方便面式的一蹴可就,而是經歷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重大演進與長期變革。
當初要開設英語IB課程時,有些芬蘭人笑話說,你們招不到學生啦!師資很難找啊!當時我心想,開玩笑,這要是在亞洲,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家長們都會擠破了頭,即使買個千萬房地產在學校旁都得要讓孩子擠進去,不然就是想辦法送孩子們去國外過個水也好。
天啊,芬蘭的基礎教育,想必辦得真不差!不然,大家怎會不看好,也沒興趣非去"擠"這樣的雙語學校或班級呢?畢竟,基本教育體制辦得好,剩下的就是個別家長自己的選擇了。
北歐芬蘭的圖書館設施,所以會如此完善、平民化、實用、舒適,最根本的理念,只不過是要落實一個﹁平等﹂的精神。因為北歐人與芬蘭人都相信,平等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礎!然而真正要能落實根本上的平等,就必須要讓人民真正擁有﹁知的權利﹂。
既然是種權利,政府就有責任提供一切,或許某些娛樂享受型的設備可以缺一點或少做一些,但圖書館資源、信息、教育,一樣都不能少,大家才能有﹁公平﹂的起點。這象征了一個國家與政府,對人民與社會的公平正義有義務與責任,提供不分貧富貴賤的基本條件與權益。
再一次,我深刻的體認到,原來事物的根本,仍在﹁以人為本﹂的原點,以及了解人本思維之后,愿意去付諸實現的誠心。如此罷了。
有時看著他們或許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帶點鈍拙,明明可以再多做一些,或者反應再快、再多樣化一點。但他們總是﹁保守﹂的只先去做七分,直到累積足夠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點一滴架起剩下的兩、三分。但這最后階段,反而是他們在厚實的基礎上,奮力勇往邁進的精銳盡出。
芬蘭多數的高中,都有相對整齊的素質,學區與學區之間、各校教學成果之間的落差不會有天地之差,因此國中學生并不太需要為了擠進所謂﹁好﹂高中,而焚膏繼晷的犧牲睡眠、運動、興趣、嗜好、寒暑徦,去拼搏各科目的成績。
他說:"住在這郊區的學童,住家散布廣闊,又因為區域內沒有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所以當局為了讓孩童接受國家義務教育,因而提供出租車的上下學接送,費用由政府負擔。"
對啊,在芬蘭,憲法保障國民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提供教育資源就包括了適當的學生交通安排,就是政府應盡的義務。
在一個重視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國家,所有的一切,包括教育,也是國家與國民之間的一種憲法關系。
這不是奢侈,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國家對善盡教育義務的用心與付出。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