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儀與城市軟性競爭力
綜觀中外城市發展的競爭史,我們認為:城市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的活動為主要活動內容、自然和人文關系相互交織,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有機結合的空間綜合體。城市的競爭力不在于人口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國際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程度與調控支配各種資本、社會資源的能力、在區域中的地位作用等。城市的競爭力包括硬要素和軟要素,硬要素包括生產要素、基礎設施、區位環境、產業基礎,而軟要素包括文化個性、制度環境、管理營銷、開放程度,其中文化個性是“城市所特有的市場社會意識、道德觀念、城市文化氛圍和風俗習慣,以及文化的多樣性。”②
市民作為城市中的個體,其形象正是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民禮儀鑄就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城市的軟件文化競爭力。游客初到一個城市,最先接觸到的是窗口單位的人員,包括海關、機場、碼頭、公交車、出租車等場合,接觸到的是司機、交通警察、環衛工人,以及普通的市民等,他們的言行舉止、精神狀態、服務態度會給游客帶來最重要的第一印象。城市環境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最能反映公眾素質的方面。
剛剛過去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了成功舉辦這屆奧運會,北京不遺余力地大力推廣和普及禮儀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隨地吐痰、公眾場合大聲喧嘩、亂闖紅燈、橫穿馬路……這些在過去經常能看到的情況、讓老外最不能理解的事,已經很少見了。活躍在奧運會上的志愿者又成為新北京的最好注解,他們的微笑是中國最好的名片;禮儀小姐們服飾得體、言辭大方,舉手投足間展示了禮儀之邦的悠遠魅力……“新北京,新奧運”,北京奧運會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而載入史冊。而古老的紅墻綠瓦的北京,因為加上了“禮儀”這層藻飾因而顯得更加美麗、端莊、充滿了現代活力,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大陸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四、禮儀與城市人才凝聚力
一個城市是否有競爭力,關鍵還在于人才。而城市人才作用的大小,一方面決定于市民或人才的素質;另一方面取決于吸引、培養人才的環境。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吸引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有利于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力。
禮儀的靈魂是“尊重”,因自尊而尊重他人。《左傳·僖公十一年》中寫道:“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清楚地表明了禮儀的內在與外顯的關系,只有通過恭敬、尊重這個裝載“禮”的車子,才能真正實施“禮”;不恭敬、不尊重,禮就不能實施,禮不能實施,國家就會混亂,也就不能長治久安。
“禮者,自尊而尊人。”這種尊敬,不是虛偽的謙恭和禮節性的微笑,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態度,正如英國禮儀學家約翰·洛克所說:“離開了真誠,一切禮儀都將是傲慢的、虛偽的。”只有認識到人人平等,我們才能尊重每個崗位上的每一個人,同樣人們也才能尊重我們。
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認為:“在人口流動越來越快的當代中國,城市包容度越來越重要。”對城市而言,包容的、謙卑的、平等的姿態有助于人才產生歸屬感和凝聚力,而對于共同目標和共同規則的認同和遵守,是城市凝聚力得以實現的核心條件。
自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來,全社會都在深入學習和貫徹,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齊頭并進,我們必須重視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扎實有效地推進禮儀建設,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禮儀普及教育,使自身素質在不斷的螺旋上升中,塑造良好的個人、城市、民族、國家的形象,恢復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綜合提升軟實力,并力爭在世界經濟、文化舞臺上發揚光大。
①選自《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城市軟實力調查”即將揭曉》(2009623)
②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2》(20044)
責編: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