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莆田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積極創新教育載體,利用莆仙戲常年深入鄉村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有利條件,廣泛開展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得到中央和省領導的充分肯定,全國和省里的各類新聞媒體也給予了全方位的宣傳報道。
一、創新載體,拓寬道德教育新途徑
莆仙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2006年,莆仙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市現有3個專業劇團、120多個民間職業劇團,演職人員3500多人,每年在鄉村巡回演出6萬多場次,吸引觀眾3000多萬人次,成為該市一大文化產業。為做到先進文化常下鄉、廣覆蓋、起實效,該市立足本地特色,創新教育載體,利用常年在城鄉巡回演出的莆仙戲劇團,加演觀眾喜聞樂見的現代文明小戲。變“三下鄉”為“常下鄉”,變短期為常年,變幾隊為百團,變數場為萬場,廣泛宣傳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創新機制,推進文明小戲進萬家
為扎實推進現代文明小戲深入廣泛開展,該市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
一是征集劇本,提供保障。2005年以來,廣泛開展征集現代文明小戲劇本活動,選出《搭渡》、《留下拐杖》等35個體現公民道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內容的優秀劇本,先后組織創作了200多個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主題的現代文明小戲劇本。深受觀眾歡迎。小戲《搭渡》在第七屆福建省“水仙花”小品小戲小劇場戲劇比賽中,一舉囊括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音樂設計獎、舞臺設計獎等,還在第三屆國際小戲藝術節上亮相。
二是加強引導,典型示范。將現代文明小戲演出作為劇團定級、晉級的重要依據。在全面開展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的基礎上,確定了一批演出示范劇團,選定了20個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鄉村戲臺作為演出示范點,增強輻射帶動效應。組織人員深入演出點,了解情況,加強管理,促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在莆田電視臺開辟專欄,展播現代文明小戲,同時,開展萬場電影下鄉加映現代文明小戲活動,擴大了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宣傳教育的覆蓋面。
三是用好激勵,提升水平。2006年在全市組織開展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調演活動,組織專家深入基層演出點進行現場評戲,評選推薦了31個劇團參加調演決賽。各劇團踴躍爭創“品牌劇團”。現代文明小戲呈現出創作隊伍強、演出水平高、加演場次多、宣傳效果好的喜人態勢。2007年5月,組織開展了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匯報演出活動,表彰獎勵了一批優秀創作劇目、優秀劇團和優秀演員,進一步提高現代文明小戲的演出質量和演出水平,推動演出活動的深入開展。為擴大效應,精選了《土篩記》等八個優秀劇目,錄制DVD光盤3000多套,作為文明鄉風的宣傳教材,分發給全市各個行政村(居委會)。
三、創新思路,促進事業產業大發展
莆仙戲通過加演現代文明小戲活動,激發了生機活力,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一是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融入公民道德、“八榮八恥”、“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積極健康的內容,主題鮮明突出,時代感染力強,而且寓教于樂、寓理于情,讓觀眾從中找到了快樂,學到了政策,懂得了是非,明白了事理,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文明風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
二是促進了鄉風文明。現代文明小戲大都反映當前農村群眾生活的現實問題,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使民心更和順,家庭更和睦,鄰里更友愛,社區更和諧。
三是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加演現代小戲受到觀眾歡迎,演出訂單更多了。生意更好了,許多劇團演出單排得滿滿的。演員勁頭更足,演出也就更加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環。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推動了莆仙戲的發展,目前莆田市120多個劇團中有一半以上劇團年演出超過600場,年創產值50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莆田市文明辦)
責編: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