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各新聞媒體開設“我們的節日·清明節”專欄,廣大干部群眾和中小學生踴躍撰寫心得體會,發表祭奠感言,進行網上祭奠,表達對先烈、先人、先賢的感恩和敬仰。
△依托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引導海內外僑胞來泉尋根祭祖,舉辦“中國首屆海峽閩南語電影研討會”文化尋根和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間藝術展示等活動。
△全市各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清明節活動:石獅市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祭拜革命先烈和已故愛國華僑活動;南安市組織市詩詞學會到水頭鎮參觀鄭成功陵園,舉行贊頌民族英雄鄭成功詩會;惠安縣開展以感恩先賢、先烈、父母、教師為主要內容的“心懷感恩·天天行動”感恩教育專題報告會,在中小學開展清明節專題“手抄報”比賽;安溪縣邀請老紅軍戰士為廣大師生講英烈故事;永春縣組織學生、團員、黨員開展種植紀念樹活動;德化縣開展清明節優秀詩文、祭文、對聯等征集活動;泉州開發區在基層黨組織中開展“緬懷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永春縣組織學生、團員、黨員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革命遺址、永春一大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旅游活動,同時組織開展專題講座、主題團隊會、慰問敬老院老人、踏青、清明詩文朗誦會、征文等活動,在縣南音社表演永臺南音交流合作演唱會,展示唐詩宋詞南管唱法,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
三明市:
△市博物館和市圖書館分別舉辦“緬懷革命先烈展覽”及“清明祭哀思5·12汶川地震圖片多媒體展播”。各縣(市、區)文化局、文聯充分運用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資源,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尋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間藝術展示等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學校、老年詩社、農民詩社等組織和廣大文學詩詞愛好者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清明詩文朗誦會和詩詞歌會,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誦讀中華經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優良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
△建寧縣組織“五老”報告團深入城鄉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巡回宣講活動;市主要新聞媒體自3月下旬以來,刊登和播報清明活動的各類文稿近100篇(條);各縣(市、區)委宣傳部組織電視臺、政府門戶網站和各單位網站、手機運營單位,廣泛宣傳各地開展活動的情況,及時報道廣大干部群眾的過節心得,濃厚了節日的氛圍。
△寧化縣70歲的印度尼西亞客家后裔黃容賜和妻子、兒子、孫子、弟弟、妹妹一行11人,千里尋根來到石壁客家公祠,穿客家服飾,說客家話,舉行客家祭祖儀式,表達客家人對祖先的敬拜和感恩。
南平市:
△開展名儒名人紀念活動。組織乙丑年清明節公祭先儒朱熹、李侗典禮和宋儒亭落成典禮活動。
△開展“緬懷先烈、感恩思源”主題活動。有5萬多人次參加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建甌市房道中心小學開展朗誦一首革命烈士詩歌,講述一個革命先烈故事,觀看一部革命影片,演唱一首革命歌曲等活動。有4000多人上網祭奠英烈,以獻花、留言、致哀歌、植紀念樹等方式來祭奠革命英烈。
莆田市:
△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周”活動,落實防火責任。嚴禁隨意燃放鞭炮、燒紙錢、點香燭等行為;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移風易俗、破除迷信,鼓勵、倡導民眾文明祭祀,用植樹、送花、壓紙錢等有益生態環境保護的文明方式祭奠先人;落實處置預案。各縣區、鄉鎮、村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集中待命,運輸車輛落實到位,各種撲火機具補足配齊,通信設備確保能正常使用;加強值班調度。各級防火辦實行領導帶班和人員24小時值班制度,從2009年3月31日至4月10日,全市實行森林火情零報告制度。
△倡導“文明祭掃、平安清明”。清明節期間有12部車輛定點免費往返送前往部分陵園祭掃的群眾。同時設置6個觀察點,開通兩部服務監督電話及時受理群眾意見和建議。
△市民政局在節前組織有關人員到各公墓區、殯儀館進行殯儀服務設施安全隱患檢查,確保群眾過一個安全、文明、和諧、有序、平安的清明節。
△為保證平安過節,涵江區工商局重點檢查關系群眾身體健康的肉、蔬菜、飲料、酒類等食品,打擊無證照銷售煙花爆竹,經銷“三無產品”、制假售假等違法經營行為。
△仙游縣許多居民家庭以憶往事、寫悼文、翻看老相冊、速描遺像等形式,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哀悼和緬懷之情。
龍巖市:
△組織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學生,在革命烈士陵園舉辦“我們的節日·清明篇”經典誦讀活動,用新中國60年建設成就和中國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告慰先烈先賢。
△各鄉鎮(街道)充分利用各類烈士紀念建筑物和革命戰爭中重要戰役、戰斗紀念設施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為革命先烈掃墓,開展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活動,舉行大中小學生入團、入隊儀式和成人儀式。
△發動廣大網民進行網上祭奠、發表祭奠感言、開展網絡訪談。在青少年學生中廣泛開展“清明節祭英烈網上征文活動”,組織撰寫心得體會,發表感言心聲,表達對先烈、先人、先賢的感恩和敬仰。
△發動城鄉社區和基層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植樹綠化、風箏比賽等活動,引導人們走近自然、關愛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責編: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