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宣部召開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電視電話會議。會議研究部署了關于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總體要求、主要內容、重點任務和具體實施,提出要在提高思想認識,突出思想內涵,注重實踐特色,立足實際行動,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抓緊落實各項工作。此次會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措施得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我們要認真領會會議精神,切實貫徹落實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激勵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斗。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深入推進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歌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全社會大力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對于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提振克服危機的士氣,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在中國歷史的宏偉畫卷中,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人心魄的光輝篇章。在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愛國者始終以國家之務為己任,或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或是“投死為國,以義滅身”,其人其事留存青史,彪炳千秋。這種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歷經千百年的淬煉,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強大的精神傳統(tǒng),成為國家團結一致的重要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既凝聚了民族傳統(tǒng),又富有時代特征。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本質上,當代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教育要始終做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牢全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這是愛國主義教育最深刻的時代內涵。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抓手。愛國主義教育要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成就和經驗相結合的高度,緊密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光輝歷程,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形成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富強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不斷凝聚民族精神,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著力增強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光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