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過濾污物、凈化水質,被稱為“地球之腎”。近日,“福建省晉江及其沿岸生態環境變化的遙感綜合研究”(以下簡稱項目)提出數據顯示,21年來,晉江流域的濕地減少了21.7%。
該項目是省科技重大專項前期研究項目,近日剛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項目負責人、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徐涵秋教授說,“晉江流域21年來的水質及其生態環境變化,讓人喜憂參半!”徐教授說,相對于閩江、九龍江,我省對晉江全流域的水質及其生態環境的研究程度比較低,這跟泉州經濟發展情況不相符。因此,省科技廳委托福大環境與資源學院開展研究。研究從2006年開始,歷時3年。
徐教授說,可能老百姓已經從生活的改變中感覺到了晉江全流域生態的改變。
但至于改變了多少,沒有人能說得清。他告訴記者,不同于傳統的人工調查方式,項目采用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并利用了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遙感衛星資料圖像,分別選取1987年、1996年、2008年晉江流域每年一幅最清晰的遙感衛星資料圖像,對其進行處理和對比,得出了晉江全流域生態改變較翔實的數據。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鑒定報告認為,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理論和方法,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總懸浮物度越高,說明水質越差!”徐教授說,他們利用遙感衛星信息監測晉江水的總懸浮物時發現,1987年,晉江全河段的總懸浮物度為40.6毫克/升,1996年升高為54.48毫克/升,2008年為51.52毫克/升。
泉州灣河口濕地是國內有名的濕地。徐教授說,從衛星圖像來看,21年來,泉州灣濕地減少了21.7%,也就是大約12.6平方公里。
消失的濕地一部分被填海造地了,一部分用作水產養殖了。水產養殖造成水域富營養化,甚至引起赤潮。徐教授說,晉江要合理規劃沿江地段地塊,集約用地,慎用濕地,才能保證生態的平衡。 (記者章微)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12-05清理濕地 迎接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