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每一場校園招聘會上,依然有潮涌一般的人群,從中人們不難感覺出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測,2009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將達610萬,加上往年未就業者,將有超過700萬畢業生就業;而今年需安排就業的總人數達2400萬人;如果GDP實現增長8%的目標,只能解決900萬人就業,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日前召開的常務會議,明確提出把大學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并有針對性出臺七個方面的政策舉措。國務院專題部署大學生就業問題,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他們的肩頭傳遞著民族的希望,承載著上千萬家庭的重托。讓大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自食其力,不僅關乎這些大學生的生存發展,更關乎社會穩定。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眾多,既有“結構性困難”——比如,到基層的少,也有一些高校的學科和專業設置不“適銷對路”;還有當下國際金融危機蔓延,造成崗位需求減少等。
先說“結構性困難”。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區(主要是偏遠地區)沒有大學生去工作。以遼寧為例,2007年,全省到縣以下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只占畢業生總數的4.4%;全省44個縣法院多年來沒有新進一名法學類本科畢業生;全省2/3的大學生擠在沈陽、大連,成為“都市漂族”。
再說高校培養和專業設置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有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方面的因素,但與此同時,高校培養方式不合理、專業設置不科學也難辭其咎。重知識教育,輕能力培養,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沒充分考慮到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綜合學科設置。
眼下,當務之急,各級政府要把大學生就業重視起來,要把大學生就業納入到其工作考核體系中去,這樣才能真正把大學生放在就業工作的第一位。此次國務院出臺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國七條”,含金量甚高。這些措施的落實,無一不依賴各級政府出臺詳細的細則和配套措施。
外面工作不好找,不少大學生回到原籍。對這部分學生,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多提供就業信息,進行就業培訓,做好就業安置工作,尤其是做好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援助和安置,加大經濟上的扶持力度,給這些大學生更多的“出口”。
從長遠來說,高校應把大學生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指導和培訓;教育主管部門也應把學生就業率作為考評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實行就業率對本科教學評估的一票否決制,促使大學的管理者真正重視起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能力問題。(何勇)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