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教育引起爭議
[事件回放]
2008年2月,教育部宣布,從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10省市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一年級至初三學生將學唱15首京劇經典唱段。試點后,將在全國逐步推開。
[記者點評]
將京劇引進中小學課堂,讓民族藝術親吻年幼的兒郎,這是全新的嘗試,原以為會引來一片喝彩,沒料想擊節者有之,質疑者也眾。
贊同者認為,京劇是民族藝術的代表,讓京劇走進課堂,是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希望的土壤里孕育生長。質疑者的主要觀點為,推廣傳統文化不該獨尊京劇,留住傳統文化應考慮地域特點。
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至吵到“兩會”上。教育部立馬出面補充說明:是推廣,不是要求。
其實細細琢磨,雙方的對立并不在一個支點上。一個指向實質,一個強調方法。兩者對民族藝術進課堂的大方向并無異議。雙方的對立只是一種偽對立。既然方向無異,方法的調整應不難,目前不少地區已將當地的戲曲藝術帶進了課堂。
這則新聞及其爭論的背后,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了進一步行動,社會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敬畏之心。雖然弘揚民族藝術并非一個京劇或幾節課所能承載,但我們畢竟生機勃發地行走在路上。國家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復興是其中最本質的力量。
汶川不幸 詩以言情
[事件回放]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全國各地詩歌噴涌而出,不論專業作家、詩人,還是普通百姓,強烈的詩情忽然迸發。可以說,大地處處回蕩起詩的歌吟,人人都在詩的海洋中暢游,民族的情感在詩中得以釋放。
這一意外的景象讓我們不能不重新審視詩的力量,再次點燃詩歌希望的火焰。
[記者點評]
我們還有詩情嗎?我們的詩歌還有希望嗎?詩的讀者在哪里?詩歌的前途在何方?
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詩,這個曾經無限美好的字眼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詩言志”,也早已被肆意胡言的網絡帖子所取代。今天的時代,詩歌可有可無,似乎成了某種定論。
汶川大地震后,誰也沒有料到,一夜之間,詩,成為民族最具感情的文化象征,是我們表達心曲最為曉暢的渠道。詩能否從此振興,詩的火炬可否一直延續,詩的原動力是否永久存留,任誰也不敢輕易斷定,然而,我們每個人潛藏的那份濃郁的詩歌情懷卻在2008年清晰地表露出來。原來,詩是人類的基因,與血液一起流淌,有人就有詩,這是千古不變的至理。
是人們不讀詩,還是詩不能讀?是人們不鐘情于詩,還是詩本身失去了情?是人們忘卻了詩,還是詩遺忘了人?這些問題,其實在2008年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當大地停止震顫 歸于寧靜/當天空不再陰霾 重新放晴/你越過命運的荊棘 迎著黎明/如同絢爛綻放的花信。”但愿這里說的同樣是詩,是詩歌的未來。
![]() |
責任編輯: |
- 2008-12-25中國2008年度文化人物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