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廁所在英國引發了爭議。有報道說,自2000年以來,英國各地先后關閉了近千個廁所。地方政府關閉公廁的理由是,政府依法沒有責任提供公廁服務,而且公廁還為販毒、非法性交易等犯罪活動提供“保護傘”。此舉招致諸多議員和民眾的反對。公廁減少,有些人隨處“方便”、一些長者不敢外出等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小廁所,大問題”。世界廁所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每人每天大約上廁所6至8次,1年大約2500次,算下來一生中大約有2至3年時間是在廁所里度過的。倘若公廁服務不完善,有些人不得不忍著內急回家上廁所,而另一些人為避免找不到廁所的尷尬干脆少喝水,長此以往,會影響健康。
英國城市公廁的減少,成為困擾居民和游客的一大難題,旅游部門每年都收到很多與公廁有關的投訴。由于擔心長此下去會給旅游業和國家“面子”造成負面影響,英國廁所協會要求政府改善倫敦廁所的現狀,許多議員呼吁增加公廁數目、改善公廁設施,并設計一個全國通用的公廁符號,建立提供公廁信息的網站。
業內專家指出,建設數量充裕、設施完備的廁所對一國能否在全球剛剛起步的消遣性旅游市場中站穩腳跟至關重要。有評論認為,新加坡旅游業能夠創下斐然的業績自然離不開該國上萬個整潔公廁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廁所服務系統的完善與否已經成為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近年來,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廁所文化”的建設問題。美國、新加坡都定期舉行公廁的星級評選活動;日本每年舉辦一次“全國公廁日”,在這一天國會議員都要親臨公廁現場辦公;法國建立了電腦廁所,并發行廁所報紙;英國則發明了一套廁所衛星定位系統,通過手機短信就能幫助逛街人士就近找到廁所,據說僅這項服務,每年就能讓威斯敏斯特的小巷免于受到4500升尿液的“浸泡”。更有趣的是,據報道,在重視“廁所文化”的德國,人們鼓勵男人坐著小便,據說這是生怕弄臟座圈的一種衛生考慮,并在細微之處照顧女士。創意甚高的德國人還把文學作品搬上了手紙,從而滿足了德國人一邊“方便”一邊讀書看報的需求,可謂考慮周全和很講人性化。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也對“廁所文化”日漸重視。印度為改變農村絕大多數人在戶外隨意大小便的不良習慣,呼吁各邦采取強制措施修建廁所。而南非推出的“干燥堆肥廁所”,則直接利用太陽能和泥煤苔將糞便轉化為肥料,無需沖水,十分環保。
其實,對廁所的投入與重視給一國帶來的是經濟與社會的長遠回報。在第一屆世界廁所峰會上就曾有官員作出“不注意廁所衛生的國家沒有文化和未來”的論斷,至今仍值得玩味。(鄒志鵬)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
- 2008-09-27英國將頒布《氣候變化法》
- 2008-09-27英國將借倫敦奧運會為公眾提供免費文化和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