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2005年榮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以來,243萬廈門人追求文明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今年9月,中央文明辦公布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復查結果,在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區)中,廈門市再次以優異成績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
“創建文明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的話擲地有聲。
為民創建 破解百姓“四難”
“我家后山原先雜草叢生,坑坑洼洼。近年來,政府花錢建設山地公園和登山健身道,小荒山變成了我家后花園了。我每天早晚都來登山跑步,可方便了。我還被選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呢!”72歲的退休教師王漢禎說起山地公園,滿臉笑容。
自2006年開始,廈門市委、市政府把“山體建成公園”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規劃了廈門本島13個山地公園,綠地總面積為497公頃,投入財政資金3.35億元,建設山地公園和山體登山健身道。
“惠民利民,造福百姓,讓全體市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是廈門創建文明城市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廈門市市長劉賜貴說。廈門市委、市政府把解決百姓住房難、就醫難、就學難、出行難等“四難”問題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市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自2006年起,廈門在全國率先推出社會保障性住房政策,將占城鎮人口50%的中低收入人群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在3至5年內,投資133億元,規劃建設20個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共約4.5萬套住房。目前已開工建設17個項目,受理申請15596戶,其中1251戶已入住。
針對“就醫難”,廈門實施“醫療重組計劃”,組建14家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讓大醫院的醫療資源直接進入社區。醫保患者在社區就診,可享受多項優惠。同時,廈門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覆蓋老年人、未成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的城鄉一體化全民醫保,參保人員達191萬多人,其中農民工55萬人。
為解決“就學難”,廈門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近兩年投入6.27億元,新建、擴建、改建40多所公辦學校,增加990個班級4.5萬個學位,在福建省率先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進城農民工子女免收借讀費,已為7.12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辦理義務教育收費減免卡,減免學費1287萬元。
廈門還全面啟動交通改善工程,近3年總投入150多億元,新建翔安海底隧道、杏林大橋、集美大橋3大出島通道,加快建設成功大道、環島干道等城市主干道,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還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投資30億元,于今年8月建成了總長115公里、以高架橋為核心的快速公交路網,極大方便了百姓出行。
![]() |
責任編輯: |
- 2008-10-20廈門市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 2008-10-23廈門集美區規范征占用林地管理見成效
- 2008-10-20廈門集美區飼料質量專項整治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