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與支持下,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逐年加大,基礎文化設施逐步完善,農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服務優良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重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電影、參加文化培訓與文體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逐漸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加大投入,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初步形成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多種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國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文化建設非常重視,在每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都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部署。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多年來,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為改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2001年至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總計859.9億元。其中,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98.9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億元,增加了25.9%。2007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5.06元,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增長了26.4%。2007年農村文化投入共計56.13億元,比2006年的44.6億元增加11.53億元,增長了25.9%。
國家發改委從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億元,用于扶持1086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建設。到“十五”期末,“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基本實現。“十一五”期間,又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國家通過轉移支付39.48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將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
2007年,中央投入1億元資金,地方自籌配套資金5300萬元,開展鄉鎮文化站建設試點工作,20個省區534個項目被列入試點項目。2008年,中央投入2億元,安排12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財政部將邊疆文化長廊建設補助資金和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維修補助資金從每年11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啟動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用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明顯增加。
全國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落實了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設。目前,全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 2799個,文化館 3217個,博物館1722個,文化站37384個,社區、村文化室137665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面向基層,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深入農村
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項目,為農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內容,送去了怡人春風,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工程的基層服務站點,廣大農民群眾可以享受到豐富、快捷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中央財政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列為重點支持的文化建設工程,從2007年至2010年,將投入24.67億元支持工程建設。目前,這一工程的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69TB(1TB數據量相當于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自建、共建的基層服務站點已超過61.4萬個。到2010年,將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送書下鄉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為解決基層群眾看書難問題而實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配送圖書總數達787萬冊。這些圖書內容健康,實用性、可讀性強,為農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此外,還實施了流動舞臺車等工程。從2007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資金,為基層文化機構配備1000多輛流動舞臺車,用于送戲下鄉,開展文化戲曲巡演。流動舞臺車為農民群眾帶來了靈活、新穎、方便的文化服務。我國多項重大文化工程的進村入鄉,推進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了文化素質,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得到明顯改觀。
靈活多樣,農村文化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為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村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河北省文安縣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文化網絡建設,構建了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龍頭,以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為陣地,以農村文化社團為骨干,以農村文化示范戶為延伸,以惠農文化服務窗口為平臺的農村綜合文化網絡,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文安還在123個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各類農民文化社團283個,吸引了3萬多村民參與社團活動。為積極將文化知識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文安組織各級農業、林業、科技、畜牧等涉農部門培養發展了“蔬菜種植文化示范戶”、“文化娛樂示范戶”、“養殖文化示范戶”等8類共計3200余戶的文化示范戶,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科技能人”,帶動了農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走上致富道路。
浙江省嘉興市積極探索以“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為主要特點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嘉興市一半的鄉鎮建有圖書分館,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鄉鎮分館、村(社區)圖書流通站全覆蓋,實現文獻資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全市書刊借閱 “一卡通”。據統計,自2007年5月以來,嘉興市5個鄉鎮分館先后建成開放,累計到館讀者32萬人次,共辦證5400余張,外借圖書14.6萬冊次。同時,為方便農民群眾,根據農村作息時間規律,實行晚上開放制度,極大方便了群眾閱覽。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閱讀待遇,借閱積極性高漲,讀者量不斷攀升。
江西省投入1億元,設立了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鼓勵專業文藝演出團體赴農村文藝演出、電影公司組織放映隊赴鄉村放映電影、鄉鎮政府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初步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看電影電視、參加文體活動與文化培訓等難題,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各項文化權益,對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特色,積極創新農村文化發展模式,積累了豐富經驗,探索出了較有成效的發展路子,不少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逐步凸顯,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權益得到了有力保障。(記者 張健)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