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持續生態追求開始得到回報
一系列“舍棄”之舉和持續的“生態追求”,得到的是青山綠水。建寧成為全國百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之一;面積達19.5萬畝的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于2006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口、濉溪兩鎮,先后成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里心鎮上黎村已評為省級生態村,今年又被推薦為國家級生態村。
有舍有得,先舍后得。建寧人發現,對閩江源的持續守候,開始得到回報。
鐃紙集團是最典型的例子。1997年7月,鐃紙把投資3000多萬元的制漿、堿回收系統永久性關閉;2004年,又投入2000余萬元,引進白水回收系統,實現造紙白水的封閉循環利用。鐃紙的巨大投入,換來閩江源頭的碧波蕩漾;而閩江源的優質水質,又成為鐃紙“克敵制勝”的“秘密武器”。“高檔薄型紙對水質要求十分苛刻,鐃紙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很大程度得歸功于建寧優質的水資源。”鐃紙董事長高曉明說,鐃紙已由上世紀70年代末落戶的扶貧項目,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低定量薄型紙生產基地。“鐃山”品牌 ,也連續五年獲評“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品牌價值高達22.52億元。
看中閩江源頭水的,還有臺灣統一集團。目前,統一已與建寧達成初步意向,準備投資上億元,開發礦泉水等項目。
優質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催生、壯大了建寧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 蓮子、筍竹、黃花梨、獼猴桃等是建寧特色產業,建寧以創建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為契機,建成綠色食品基地8萬余畝,精品果園3萬多畝。2004年,臺企福建興輝食品公司看中建寧的生態資源,投資3000多萬元生產飲料,目前這家公司生產的山雪牌系列飲品已成為省名牌產品。而本土的孟宗筍業、文鑫蓮業等農業龍頭企業,也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去年,建寧縣食品加工企業年產值達4.4億元,“閩江源”、“文鑫”、“孟宗”等“農字號”品牌正在吹響“集結號”。
濉溪鎮高峰村村民王應根,是建寧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的獲益者。依靠地處金鐃山下的生態優勢,高峰村的旅游業風生水起。“五個包間,一到周末就爆滿,不提前預訂,肯定沒得吃。”王應根說,他的農家飯莊平均每個月都有七八千元的營業額,“雞、鴨、魚自己養,青菜自己種,比城里賺錢輕松多了。”在高峰村,像王應根這樣的農家飯莊已有9家。
現在,建寧生態旅游的品牌,越來越亮。高峰漂流、修竹荷苑、楓園桃梨觀光園、雌雄雙瀑等特色生態景區吸引了無數游人。去年,建寧接待游客9.7萬人次,連續三年保持45%以上的增幅。(謝振華 通訊員 余福)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08-27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在建寧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