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是企業形象和信譽的象征。眾多名牌乳制品是經過國家質檢部門認定、代表國家聲譽的商品,人們之所以愿意花更多的錢買它們,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名牌的認同。要言之,問題奶粉的暴露特別傷害人心,就在于企業信用危機的集中爆發,輕易地擊碎了人們對名牌產品的美好想象,如不及時糾錯,必將進一步動搖社會誠信之本,全社會都將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此刻,幾乎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都已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了質量安全承諾書,對社會鄭重承諾,將承擔起責任,嚴格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這樣的承諾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一紙承諾對企業日后的生產經營活動究竟有多少實際約束力,依然值得懷疑,因為此前類似的信誓旦旦我們聽過不少,而高調宣示過后,舊病復發現象并不鮮見。
市場經濟作為法制經濟,并不能一味寄望于企業的道德自律。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企業商業失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非常嚴重,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元之巨。這種信用病患的久治不愈,首先不在企業倫理觀念淡薄,而主要是沒有針對企業經營活動形成嚴密健全的制度和法律環境。企業的良好信用并非是單純的商道修煉結果,而是完善的法制建設產物。反過來,懲治企業的失信行為,僅僅停留在道德譴責和良知呼喚,無濟于事;只有嚴格依法施政,加強監管,修補制度設計漏洞,讓不法者加倍支付違法成本,才能使企業失信從此有所顧忌,不敢無視法規而鋌而走險。
據新華社報道,我國檢驗奶粉所含蛋白質使用的方法是“凱氏定氮法”——即以含氮量的測定值乘以一定系數,得出蛋白質含量。這套檢測辦法雖然國際通行,但有個弱點:只要在食品、飼料中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學物質,就可在檢測中造成蛋白質含量達標的假象。在三鹿問題奶粉事件中,不法分子正是鉆了這個空子,在奶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這種含氮量高達66%的化學物質,造成了蛋白質虛高。這就必須盡快從制度上防漏堵隙,將三聚氰胺檢測納入新的標準中,確保新產品質量合格,否則無論怎樣承諾都可能是漂亮的空話。
問題奶粉事件是對企業誠信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更又一次從法制上敲響了完善食品安全檢測監管體系的警鐘。中央領導已經嚴正表示:絕不能以損害人民生命健康來換取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要切實加強對食品研發、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監管,大力整頓食品行業市場秩序,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與此同時,各地工業主管部門將會同質檢、工商、衛生等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生產銷售秩序混亂的企業明令停產整頓,對違法違規設立的企業堅決取締。
“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經過保健專家的廣泛宣傳,已經深入人心,乳制品成了國人增加營養的一種必選。如今,面對規模龐大、心有余悸的消費群體,中國的乳品業該如何擇善從之,人們拭目以待。(潘益大/本報高級編輯)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08-28中消協等單位倡議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遏制過度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