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健康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人士表示,衛生體制改革最大的損失就是行業發展方向的迷失和對宗旨靈魂的敗壞,以及醫患關系緊張。因此,醫改必須回歸其公益性質。
正如上述所言,無論從當前醫療衛生行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和問題來看,還是從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日益突出來看,都說明,我們的衛生體制改革雖然成績很大,但是問題也依然突出,甚至一些新生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衛生事業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比如,醫療趨利化日益盛行,而救死扶傷的宗旨意識淡化。有的醫院不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而是先看病人有錢沒有錢,把病人分成三六九等,唯有錢人是舉;有些醫務人員更是把看病當成了“交易”,做手術要托關系、走后門、遞紅包、送大禮,全心全意演化為“市場經營”;甚至一些公立醫院,違背公益性質,運用各種手段、各種名目,從病人身上撈錢。
這些數據使我們不能不看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國衛生總費用由1980年的143.2億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億元,增長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會投入由78.8%下降到50.7%,個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看病貴、看不起病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整體來看,我國醫務人員的生活水平處在中等以上水平,同時國家還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醫療衛生環境,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建設。作為公立醫院應該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落到實處,但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督管理,行業操守正在遭到質疑。
其實,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行業,醫療衛生行業可以說是最受尊敬的行業之一,因為醫療關系著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危,患者的信任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正呈現一種患者對醫療機構不信任的狀態,這種不信任,正是來自于一些醫院的“惟利是圖”。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總體布局還并不合理。大中城市醫療設施水平與基層醫療設施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患者“一窩蜂”地涌向大醫院,使大中城市醫療衛生機構不堪負重;而城鎮社區、農村的醫療資源卻日益匱乏和流失;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勢下,醫改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考慮到公眾的利益。
所以,筆者以為,醫療衛生改革必須明確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偏離公益性質的方向。作為國家醫療衛生機構,必須承擔公益的責任,這是我們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們絕不能讓醫改迷失方向。要讓大眾切身感受到醫改的成效,享受到實實在在的醫改實惠。(唐衛毅)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