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外”消防隊正在撲(韓承斌 攝)
打開壽寧縣消防大隊119火警值班室出警記錄,有組特殊數據——12起農村火警,大隊官兵出動后中途返隊。為何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值班員告訴記者,原因均為途中接到當地義務消防隊報告,火災已撲滅,所以返隊。
細小的數字背后,是寧德市農村消防的新局面。
反思中誕生義務消防隊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3起火災燒出了壽寧縣南陽鎮南陽村“火災第一村”的綽號。村民災后反思——要是有支自己的消防隊,該多好!
鄉鎮、農村消防安全和滅火搶險救援,一直是困擾寧德的難題。寧德農村分布散,大部分山高路窄,交通滯后,壽寧、屏南、周寧等山區縣海拔高,加上村民安全意識淡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火災高發。據統計,1997年至2002年,寧德市發生火災1324起,死64人、傷128人,直接財產損失5005.8萬元。其中,縣城集鎮和鄉村發生火災911起,死57人、傷95人,財產損失3713.5萬元。
遠水難解近渴。每每翻開火災檔案,總是讓人心里沉甸甸的。如何才能讓閩東農村遠離火災?寧德市公安消防支隊深入鄉鎮農村調研,壽寧縣南陽村、屏南縣際頭村義務消防隊的做法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1990年9月,南陽村12名團員報名加入村消防隊。得到消息,村民龔振旺獻出柴三機作為交通工具,老人會送來100多米水帶。鎮團委募集1600多元資金,縣消防大隊贊助一批消防器材,隊員們自掏腰包購買水桶和泡沫滅火器,繪制村平面圖……南陽青年義務消防隊誕生了。
當年11月27日晚,青年義務消防隊經受第一次考驗——上琴路民房失火。在隊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及時撲滅大火。
截至2003年,南陽青年義務消防隊出警120余次,成功撲滅民房火災78起,森林火災7起,31次把火災消滅在萌芽狀態,挽回經濟損失800多萬元。
自1999年8月成立以來,屏南縣棠口鄉際頭村消防隊獨立和配合消防部隊成功撲滅火災1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數百萬元,成為不穿軍裝的“119”英雄群體。
總結經驗后,寧德市鄉鎮農村消防隊伍建設計劃出臺——公安消防與義務消防結合,加強鄉鎮專職(義務)消防隊伍建設,農村消防充分發揮動態防控作用,配合現役公安消防有效撲救農村火災。
撐起農村消防半邊天
農村消防隊伍建設得到市里的支持。2003年來,市政府要求全面開拓閩東農村消防工作群治群防,將鄉鎮專職、義務消防隊伍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目標。
確立農村消防專群結合思路后,鄉鎮專職(義務)消防隊異軍突起,在南陽義務消防隊等典型的帶動下,發展成為鄉鎮農村火災撲救中堅力量。2003年底,福鼎市、壽寧縣、柘榮縣的鄉鎮100%組建專職(義務)消防隊。這對經濟欠發達的閩東而言殊為不易,因為建設早期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場所。
2003年10月,蕉城區洋中鎮義務消防隊成立,12名義務消防隊員擔負起火災、山火和交通事故等災害事故救援任務,對鄰近鄉鎮事故也積極參與救助。
一天夜晚,洋中鎮服裝街發生大火,全體隊員趕到現場,英勇奮戰,將火災牢牢控制在服裝街一線,與隨后趕到的區消防大隊官兵共同作戰3小時,終于將大火撲滅。據統計,這支隊伍自組建以來,出警數十次,挽回經濟損失上百萬元。
近年來,農村消防組織發展迅速,他們依托貼近鄉鎮、貼近村舍、貼近農民的優勢,在全市形成民防一體化、救災一條龍的農村火災防救工作模式。
2003年以來,全市先后投入2300多萬元用于改善農村消防基礎設施、義務消防組織裝備等建設;2006年在9個縣(市、區)財政設立消防基金專戶,支持農村消防建設。目前全市有102個鄉鎮建立專職、義務消防隊,組建率達92.7%,人員1400多人,配備消防車31輛,消防水泵100多臺,還建立了全省第一支海上漁排消防隊、第一支少數民族消防隊、第一支僧人消防隊。
農村初起小火,近一半是他們撲滅的,社會救援、防火宣傳,他們是重要力量。(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韓承斌 侯均濤 攝)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07-29公安部團中央等13部門啟動"中國消防志愿者行動"
- 2008-07-28只要人民滿意就是消防兵的最大心愿
- 2008-08-05慶城社區舉辦"消防安全"夏令營
- 2008-09-16四個小黃金周全部結束 新休假方案未達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