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滿媒介信息,全球化和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帶來的信息大爆炸更是讓眾多普通受眾將媒介塑造的虛擬世界看成了確實存在的生存環境。此時,傳媒提供的不僅僅是我們周遭的種種信息,更是一種全球化時代的生存方式,一種在傳媒信息框限之下讀解自身和世界的方式。
盡管全球化肇始于國際金融領域的全球化以及其后資本全球化帶來的市場競爭,然而,正如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全球統一過程不可避免地對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緊隨經濟一體化出現的便是傳媒的全球化,全球性傳媒公司日以繼夜不間斷地生產著無數文化商品,這些產品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社會階層通行無阻。在這樣的信息大潮中如何穿越信息的表象,以理性的態度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如何善用信息甚或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和國家進步的信息?這考驗的不僅僅是每一個普通信息接受者的智慧,更是整個社會消化、處理、利用繁雜信息能力和產制信息以有效推進社會進步的能力,也就是整個社會的媒介素養水平。
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和現狀
何謂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具體而言,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擁有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批判性接收和解讀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
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首倡媒介素養教育,他們認為,大眾傳媒受商業利益驅動,為社會提供的是“低水平的滿足”,這會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產生各種負面影響。20世紀下半葉,由于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教育在很多國家得到迅速發展和普及,許多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科目納入學校課程內,媒介素養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全民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后,媒介素養教育已不局限在消極抵抗大眾傳媒信息,而是著眼于積極培養受眾面對大眾傳媒信息的批判能力,協助受眾利用媒介完善和發展自我。
媒介素養的概念在1997年被引入中國,2003年開始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總結我國學者進行的諸多媒介素養實證研究,我們發現,國民的媒介素養狀況不容樂觀。農民的媒介素養問題長期受到忽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則差強人意——他們雖然具備了基本的媒介技術素養,但是探索學習技能還存在盲點。
![]() |
責任編輯: |
- 2008-08-12對待國外媒體須用平常心
- 2008-08-27外國主流媒體評價北京奧運會最具特色的八句話
- 2008-07-18新華國際時評:奧運“新聞戰”勿忘媒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