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體功能區管理體制
構建主體功能區管理體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有的地方存在著不顧國土資源特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傾向。以削弱生態功能為代價來增強經濟功能,不僅會引起生態功能退化,而且經濟功能也將受到制約,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應科學劃定主體功能區,按主體功能區管理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按照區域主體功能來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十一五”規劃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應將這一要求進一步細化,并以相應的機制保證實施。優化開發區應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的層次,形成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應強化對其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重點開發區應強化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應強化對其經濟增長速度、質量和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等的綜合評價。限制開發區應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應強化對其生態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禁止開發區應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對其評價應集中在生態環境保護狀況上。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主體功能是發展經濟,同時兼有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功能;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主體功能是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兼有一定的經濟功能,因此可以分別簡稱為經濟區和生態區。這兩類區域之間具有互補關系:經濟區向生態區提供經濟服務,生態區向經濟區提供生態服務。其中,經濟服務一般要經過市場交換,除了部分無償援助之外,大部分是有償服務;生態服務則是通過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運動自發實現的,并不能自動給生態區帶來經濟收入。在區域主體功能沒有明確定位時,生態區從自身利益考慮,傾向于加快發展經濟,難免破壞生態環境。在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明確之后,生態區有義務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有理由要求給予經濟補償。應在全面評估生態區環境保護實效的基礎上,以財政轉移支付等形式向生態區提供生態補償,以保證不同主體功能區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和生態保護成果。
積極探索和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
充分認識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意義。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于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目標和成果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不能反映各種經濟活動引起的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即核算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并將其從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由此形成綠色國內生產總值。這樣做,能夠更全面而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成果,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逐步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現行核算基礎上推行綠色核算,既堅持已經實行的核算體系和方法,又通過引入資源環境核算,擴展和完善這一核算體系。推行綠色核算,可以先進行主要環境損失項目核算,逐步取得經驗;以后再擴大核算范圍,并引入資源耗減等核算。(鄭志國/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07-02我國已創立獨具特色的少年司法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