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常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鎮李家堡村的一位農民。和別的農民不同的是,他現在每天干完農活,回家還要接待來看書、借書的鄉親鄰里,因為村里的“農家書屋”就設在他家北房,史正常的另一個身份是“農家書屋管理員”。
史正常說,有了“農家書屋”以后,他們村起了些變化:“大人們喝酒賭博的少了,借書看書的人越來越多;娃娃們也不再滿世界亂跑,一放學就來書屋看書了。”書屋的登記本顯示,書屋建成一年多時間,已經有1500多人次來借書,而這個村子的人口也不過2000人。
2007年初,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人口計生委等八部委共同發起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旨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農民文化權益、滿足廣大農民基本文化需求。工程開始不久,即被列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五項重大工程之一。目前,像李家堡村里這樣的“農家書屋”,在全國已建起了20000個。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獲得通過。《建議》提出了“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規劃。“公共文化服務”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2006年9月13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務”專辟一章,并被置于“文化產業”之前,占據了令人矚目的地位。內容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以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部署。2007年6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包括“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農家書屋”工程應運而生,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農家書屋”這個載體,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重心“沉”入基層和農村,向那些最需要幫助的“文化洼地”集聚,體現了我國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變化的新走向。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特別是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這是繼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后,又一次將農家書屋工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凸顯了“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中的政府責任,也體現了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
讓文化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
3月20日,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會在京召開,6所“農家書屋”榜上有名,史正常管理的李家堡村“農家書屋”位列其中。作為農家書屋的代表,史正常在發言中這樣說道:“以前村上沒有書屋,村民們想看書只能到集市的地攤上購買、租借,而且圖書種類很少,滿足不了村民的需求。現在自家門口有了自己的免費借閱的書屋,多方便啊!村民們很快就自然地把書屋當成了村上的文化和休閑中心。人們常說,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所學校。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村的農家書屋就是這樣一所用科技知識滋潤人們心靈、傳播精神文明和建設物質文明的好學校。”
史正常的這番話道出了“農家書屋”工程的特別可貴之處——將一所用知識滋潤人們心靈的學校建在了村上,建在了農民身邊。這種滋潤不是“蜻蜓點水”,不是“雨過地皮濕”,“農家書屋”在為農民提供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培養了一種學習的習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讓文化活動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兩會”期間,在談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時,許多代表、委員對“農家書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家書屋對提高農民素質意義重大。他說,人的閱讀經驗對一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基礎性作用。當閱讀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就會有一種精神上的饑餓感。圖書館和農家書屋既能培養這樣的饑餓感,也能滿足這樣的饑餓感。而來自基層農村的代表則深刻體會到“國家在農村的文化政策越來越完善”。
對此,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政府關注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過去幾年中最值得提及的內容之一。”“政府的導向已經非常明確:即高層次的文化享受由市場滿足,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靠政府來保障。我們要按照中央領導同志的要求,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宗旨,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注重向農村和基層傾斜,切實改變城鄉之間文化資源不平衡現象,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未來五年,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將初步建成比較完善的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按照計劃,2010年底,全國將建立20萬個“農家書屋”;到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64萬個行政村。每一個“農家書屋”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于1000冊,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張)。“村村有書屋,人人有書看”,中國廣大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將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記者 王大慶)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