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不但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還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實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特別要關心和幫助生活困難的群眾,多搞“雪中送炭”。在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中,要把群眾的難點作為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點,把群眾的關注點作為黨委和政府工作的著力點,使群眾的“所急所盼”成為黨委和政府的“所干所辦”,并注意多聽取群眾的意見。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念,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生態文化是一種倫理道德,要求既對自己負責,又對他人負責,既對當代負責,又對未來負責;生態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生態文化也是一種行為準則,要求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應把生態文化作為主流文化,把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倡導生態倫理和生態行為,把生態文化滲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為、社會風氣、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創新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一個創新性工程,必然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是一種道德行為,更是一種利益調整。一個地方因為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使自身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益方不對其進行補償,就會挫傷其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必須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讓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主體向生態環境保護的實施主體和受損主體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以調動各方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依法征收生態環境補償稅費。
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抓緊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融資主體多元化。有關民生、生態環境建設等公益性項目,主要由財政資金保障,同時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積極引進社會資金建設公交、煤氣、污水處理等公益性項目,政府給予適當支持。其他經營性項目,要依靠市場化的投融資平臺籌措資金。
形成鼓勵創業機制。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業的制度、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國家法律法規未禁入的一切行業和領域。建立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初次創業基地、創業輔導基地和創業園區。開展投資“軟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治理推諉扯皮、辦事拖拉、“吃拿卡要”等行為。
創新人才激勵機制。超常規引進、培養高層次實用人才,努力激活現有人才,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領導干部在人才問題上要大氣,有識才的遠見、聚才的氣魄、用才的膽略、選才的良策;要大度,能容有缺點也有特長的人才,能容敢于持相反意見甚至反對過自己的人才,能容犯過錯誤但勇于改過的人才;要大方,舍得激勵人才,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建立嚴密嚴格的責任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和任務確定以后,必須建立嚴密嚴格的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進行責任分解,使每一項任務落實到具體人,形成人人負責任、事事有落實的良好局面。進行責任分解后,還要向社會公布,把所有工作置于人民群眾全過程的參與和監督之下。(李軍)
(作者為中共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
- 2008-04-11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 2008-04-16中國中小城市代表發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倡議書
- 2008-04-28全國首家省級生態文明研究會在福建成立
- 2008-06-04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科學發展
- 2008-04-21愛野生動物 創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