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文物只能存在庫房
“建陽博物館使用的還是文化館的場地,展廳面積只有120多平方米,陳列出來的展品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主要是因為條件限制,很多珍貴的文物都沒展出,展品從1989年成立到現在也基本上沒有變化。”建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吳冠群告訴記者。作為我省最早立縣(公元205年立縣)的五個縣域之一,建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千年古縣,卻至今沒有一座像樣的博物館。
和建陽的情況一樣,浦城縣博物館也設在文化館內,建甌、邵武則將博物館設在了當地的古建筑——孔廟和寶巖寺內。“雖然建甌一年比一年重視文物保護,還專門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但我們只有140多平方米的展廳,展品僅200多件,安保等設施落后,珍貴文物只能存在庫房。”建甌市博物館館長徐冰的感慨不無道理。采訪中,記者發現,在閩北各縣,展廳陳舊、主題老套的博物館均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正因為陳舊又導致安全系數低,一些最能展示當地歷史的“鎮館之寶”也只能被鎖在“深閨”中。
硬件上難擔重擔,軟件上也不盡如人意。很多市民表示,沒有好的講解和注釋,“去了也看不懂”。
好的注釋和講解是一座與歷史溝通的橋梁。然而,目前閩北的博物館展品注釋相對簡單,而講解員也大多是館里招來的臨時工,講解水平有限,且并非所有進館觀眾都能“享受”到講解員的服務。
武夷山市博物館因為與景區相連,日接待量較大,但館長陳健輝也坦言:“只有‘上面’要求接待的人來了,我們才會安排講解員,平時都不講解的,忙不過來。”
“大多講解員只是背誦解說詞,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并不比解說牌多出多少。”一位北京來的游客如是說。記者還發現,在一些博物館,遇到觀眾的進一步追問,大多講解員的回答也不盡如人意。
新館建設成了“新”的起點
欣喜的是,伴隨著閩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政府日益認同文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軟實力。近年來,各地也不斷加大對當地文化發展繁榮的投資和建設力度,新博物館建設的普遍展開就是一個代表。據了解,目前閩北已有多個縣(市、區)的新館建設都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其中,南平、建陽博物館將在年內搬入新館。
“我們的新館2006年10月正式動工,現已進入了內部裝修階段,占地面積417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368平方米,是現有面積的15倍,預計今年內將投入使用并向社會開放。”南平市博物館館長黃華生介紹,作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十大工程”項目之一,南平市博物館主體大樓共有7層,分為4個主展廳和一個機動展廳,建成后將成為向外界展示閩北獨特歷史文化的窗口和平臺,成為全市青少年愛國教育的基地。
談到即將建成的建陽博物館新館,該館副館長吳冠群也難掩一臉欣喜: “新館已經進入后期裝修階段,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是舊館的十幾倍,年內就能搬遷了。”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新館建設的興起,讓閩北民眾有了更好地親近閩北歷史文化的新契機、新希望,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開始,也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開始。但要讓更多市民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物盡其用”,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這僅僅是一個起點”。(通訊員 楊忠燁 記者 林侃)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