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福建省59家省、市、縣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但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閩北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在“免費”后依舊門可羅雀——
是什么絆住公眾邁入博物館的腳步
“宋慈是建陽人,這是我看了《大宋提刑官》才知道的,之前根本一無所知。”小胡是個公務員,前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正在熱選的“閩北十大歷史名人”的31個備選人物中,除朱熹、柳永、李綱等少數(shù)外,有的甚至聞所未聞,盡管他們中有的影響了中國文化史,有的是某一時代文化的代名詞。對此,小胡感到很慚愧,但更多的是困惑。
這種“困惑”,在記者對市民的隨機采訪中無處不在,“能讓我們了解閩北歷史的載體太少了,尤其是博物館根本起不了這個作用。”
這是怎么一回事?在閩北,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不下10個呀!
觀眾九成是統(tǒng)一組織的學生
前一天,記者走進免費開放的南平市歷史博物館,發(fā)現(xiàn)自己竟是館內僅有的觀眾。而就在年前,一位對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朋友來南平旅游,花了30余分鐘從住處來到南平市博物館。但也就半小時工夫,他便抱怨著從博物館出來:“展館陳舊,內容單一、簡單,就幾片破銅錢、幾塊破碗和破鐘,根本不能代表南平4000多年的積淀……”
館長黃華生告訴記者,市博物館總面積400多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300多平方米;現(xiàn)有工作人員5人,其中3人為臨時工;“這里平時幾乎沒有什么市民前來參觀,年接待量1000多人中還有九成是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學生”。
據了解,“五一”期間,除了地處“雙世遺”的武夷山市博物館游客如織外,建甌、建陽、松溪、政和等地博物館的人氣,與南平市博物館的“慘淡”大體相同,有的博物館甚至年接待量也僅有百余人。
閩北市民表示,他們很少去甚至不去博物館的真正原因與收費無關,“實在是可看的內容太少了”。
“如果博物館展出的主題好、展品更新快,怎么會沒有人來參觀呢?”市民張先生直言。而劉先生則告訴記者,1986年南平市博物館成立后他來過,1998年重新布展后他又去了一次,“基本上沒有變化,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內容也不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