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給中國歷史留下了黑色的一頁,震區死傷慘重,家園盡毀。但災難并不注定以悲哀收場:穿過世人悲憫的淚眼,我們不僅看到了苦難,也看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新升華。空前的震災激發出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英雄凱歌。抗震精神洗刷著沾染物欲的心靈角落,激蕩著褪色暗淡的理想情懷,最終推動著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榮辱觀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更高的境界攀升。
仁愛、包容、堅韌……仿佛一夜間美好的東西全部復蘇,人們在抗震救災旗幟下展現出令人驕傲的高尚品質:捐款捐物時,億萬富翁在慷慨解囊,流浪乞討人員爭先恐后;一旦有獻血的需求,隊伍立即排成長龍,以至于血庫的容量跟不上人們的熱情;沒有任何命令,許多人自發趕赴災區;在一線抗擊震災的隊伍和災區群眾中,更是充滿了無數忘我奉獻、催人淚下的事跡。

5月22日,上海街頭的一對情侶在手腕系上醒目的紅飄帶。上海市民在向地震災區捐款獻愛心的同時,紛紛在手腕系上紅飄帶,表達對災區同胞和抗震救災勇士的祝福。(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災難震“醒”了中國!抗震中閃亮的人性之光,引人深思。進入市場經濟以來,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過于關注GDP、經濟發展,而忽視了道德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上物欲橫流,自私和冷漠在人際關系中盛行。抗震救災中強大的精神力量再次提醒我們:精神世界的建設是多么重要!那么,這股愛國主義精神的強風又從何而來?應該看到,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變革不僅改善著民眾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在雕塑著國民的精神世界。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日益完善,尊重生命等體現人類文明共同價值觀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堅持貫徹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調“八榮八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全社會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這一切和中華民族固有的善良傳統凝聚為一體,最終成為引導全社會積極向上的力量。
震災終究會過去,生活還要繼續。但是,我們應該銘記,曾經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再悲傷,攜手前行;我們更應該堅定地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推進制度的進步、文明的提升,讓我們的社會在災難的洗禮后臻于成熟和偉大。生命價值的旗幟已經高揚,我們不能停步,因為人民已發出自己的聲音,那是全國哀悼日里天安門廣場上的呼喊:中國,加油!(辛銳)
==相關閱讀==
改變社會偏見 中國“80后”令人刮目

4月7日,奧運火炬手、“
80后”金晶手持火炬傳遞。新華社記者戚恒攝(資料圖片)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習稱“80后”,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不少人眼中被視為散漫、自我、怯弱、沖動,缺乏責任感、進取心,不能吃苦,且常常為媒體所詬病的這一代年輕人,如今正悄然改變著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尤其在北京奧運圣火傳遞的過程中,“80后”們以實際的作為,展現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風采。 [點擊詳細]
美麗傳承 解讀“80后”愛國主義精神
89年前的激揚吶喊猶在耳畔,我們卻已進入了一個“80后”逐漸成為我國社會青年主體的時代。“80后”們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讓人們擺脫了一度對他們的疑慮和擔憂,在5月的鮮花再次盛開的時刻欣慰地看到了一種最美麗的傳承:89年前的那股愛國主義的熱流依舊奔涌在這些接過歷史火炬的青年人的血脈中,他們用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方式弘揚著愛國、民主、科學等五四精神。 [點擊詳細]
我們為什么要堅持愛國主義
2008年對中國來講,可謂外交、國事多桀,達爾富爾事件,奧運圣火事件,藏獨事件等,令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保持了高速經濟增長和社會基本穩定的社會主義國家領袖再度面臨嚴峻的來自國際不和諧秩序的挑戰。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如留學生大規模海外游行,國內抵制家樂福,使得一個經典的概念在這一年“普降”中國大地,“灌頂”中華兒女,那就是愛國主義。 [點擊詳細]
唱響愛國主義的時代強音
一代人有一代人歷史責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光榮使命。在當代中國,青年一代發揚愛國主義,就是要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矢志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胡錦濤總書記近日在北京大學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表達了黨中央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點擊詳細]
確立科學的價值觀 踐行正確的榮辱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它是軟實力的核心,是隱形存在的文化;它具有特殊的自控功能,通過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來規范行為;它誘發的行為是自覺、自愿、自動的,而且長效穩定;它能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它無處不在、堅不可摧。價值觀的這種功能和作用,是任何法律和制度所達不到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由一系列主要價值觀念構成的思想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是維系國家和民族團結、統一、穩定的核心元素,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點擊詳細]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