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問世后,逐步被應用于學術研究,影響日漸深遠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問世后,受到國內外各界尤其是學術界的廣泛重視,且逐步被應用于指導學術研究,影響日漸深遠。
同時,學界也曾召開過多次學術研討會,以推動中華民族總體研究的發展。如2002年9月舉辦的“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研討會”,就是在費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推動下,繼續深入探討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議題的一次重要學術活動。以此次研討會為例,與會的海峽兩岸學者就“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的歷史軌跡、發展趨勢、國家認同、民族整合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認真探討,時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王洛林研究員指出,大陸和臺灣的居民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組成部分,大陸和臺灣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這種多元性與一體性,共同創造和豐富了絢麗燦爛的中華文化,也使中華文化成為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我國臺灣學者桂宏誠、葉錦棟則進一步提出:“我們應該深切體認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與凝聚性,更應該在這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大架構上,在兩岸關系上先從文化上緊密聯系而凝成一體”。盡管學者見仁見智,但對費老提出“多元一體”理論的意義和作用都表示出由衷的欽佩和贊賞。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民族概念進行了新的闡釋,賦予了它新的內涵:“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的作用?!睆闹胁浑y得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予以營養滋潤的判斷,也標志著近百年來我國對民族概念及其定義的研究和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
責任編輯: |